南北朝南北实力的消长:刘宋北伐惨败的后果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刘宋始于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隋灭陈于589年。

南朝(公元420-公元589)包括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公元581)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虽然南北两势各有朝代变迁,但长期保持对抗形式,故称南北朝。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附属家庭和奴隶。对外交流也很繁荣,从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从西到西、中亚和西亚,从南到东南亚和南亚。

此时,也出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民族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步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是被雨吹走。斜阳草树,普通巷陌,人道寄奴曾经住过。想想那一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了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陀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谁问:廉颇老了,还能吃吗?

--永遇乐·怀古的京口北固亭·辛弃疾

这个词主要讲述了刘宋时期南北之间的军事斗争,也反映了当时南北实力的消长。其中,金戈铁马,吞千里如虎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促北顾是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来谈谈这一时期南北实力的消长。

东晋自立国以来,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历代皇帝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土地。北伐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在东晋多次进行,其中也不乏名将指挥。公元311年,祖提将军出兵收复河北,但因被朝廷排斥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此后,当权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桓温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入河北,但未能巩固北伐成果。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后,虽然南北双方都有攻略,但彼此都无法消灭对方,呈现出均势。然而,随着前秦在北方的胜利,这种平衡并没有持续多久。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傅坚率军南下,试图统一中国。自立国以来,东晋面临着最大的威胁。但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领北府兵大败前秦军,取得了飞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飞水之战后,短暂统一的北方重新分裂,东晋利用这一趋势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在东晋北伐历史上取得了第一次重大胜利。此时,北方强于南方的局面发生了逆转,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南倾斜。然而,东晋朝廷并没有利用这个有利的机会改革内政,恢复家乡,而是加强了内部权利竞争和对人民的剥削。这最终导致了内战和孙恩、卢循起义。北府兵将领刘裕不仅镇压了农民起义,树立了威望,还杀死了曾经篡夺晋朝的桓安,恢复了东晋的统治,权力如火如荼。

在东晋爆发内乱到刘裕控制东晋权力期间,北方仍处于混战状态。虽然南方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刘裕实施一系列改革后,国力迅速恢复,南方对北方的优势地位没有改变。

公元416年,刘裕率领将军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分五条路,水陆并进,攻后秦国,沿途收复滑台(河南滑县)、许昌、洛阳等重镇。第二年,刘裕军攻破长安,灭后秦国。刘裕在消灭后秦并攻占关中地区后,原本想以此为基础,一举收复中原,实现汉高祖刘邦的帝业。然而,留守建康主持大局的刘穆之的突然死亡彻底打乱了刘裕的计划。由于担心大权有旁落的危险,再加上士兵们普遍怀念家乡,远征外的刘裕不得不匆匆东回。龙上流民在关中,以为刘裕会继续进军,正好可以回到家乡,看到刘裕东还,很失望。关中的汉族人也很失望。他们争相前往军队留住刘裕,但刘裕无意中在这里。安慰他们后,他带领晋军主力赶回建康。不久之后,关中地区得失,也失去了王镇恶、沈田子、傅洪志、朱龄石、快恩等一批非常有能力的北府新将总的来说,刘裕的北伐应该是东晋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对北方的优势最大,如果刘裕没有班主任,也许收复中原的梦想就能实现。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历史因各种不完美而精彩。完美的故事应该只出现在剧本中。

刘裕回到建康后,他在地主阶级的威望进一步提高,取代东晋的时机日益成熟。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名宋。公元422年,当了不到三年的宋武帝刘裕病死,经过短暂的废立风暴,三子刘义隆即位,即后来的宋文帝。刘裕的死打破了南北的战略平衡。他一死,北魏就抓住了正在回国的刘宋使者,开始大规模攻击刘宋。双方在河南发生了一场战争,历史上被称为魏宋河南大战。战争结束后,刘宋失去了湖南(今山东鱼台东南)和项城(今河南沈丘南)以北的土地。但需要提到的是,在虎牢失守的前夕,湖陆的檀香济军、项城的刘粹军、高桥(今地不详)的沈叔狸军都不敢救援。可见刘宋的实力比刘裕北伐差很多。这说明刘裕北伐后期,王镇恶、沈田子等人的死对刘宋军队来说是伤筋动骨的。到了文帝,檀道济是朝中唯一能打仗的人。后来,丹道济和王玄谟缺乏能力和经验,只能空谈。檀道济被杀后,刘宋更是无人居住。与此同时,河南大战也表明,北魏已经崛起,此时的北魏已不再是当年大败却月阵的北魏,更不用说当初被灭国的代国了。此后,优势已经开始转向北方。然而,除了当时的北魏,还有五个国家:北凉、西凉、西秦、胡夏和北燕;此外,阴山以北还有强大的柔然部落,其中胡夏和柔然是北魏的强大敌人。因此,北魏军在攻占河南后停止进攻,以免拉得太长,给敌人机会。

宋文帝即位后,开始规划收复北魏422年夺去的河南军事重镇。公元430年3月,宋文帝趁北魏刚与北方软战,黄河以南屯兵减少的机会,率军北伐。北魏太武帝拓跋涛命令北魏军主动撤退到黄河北岸,因此刘宋军进展迅速,当年7月收复了河南故地。然而,到彦之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命令刘宋军沿黄河一线摆长蛇阵,导致军队分散。他不听老将王仲德的建议,估计魏军冬天的反击不够。十月,魏军果然渡河展开全面进攻,连克金永、洛阳、虎牢。到彦之怕北魏军如虎,一路奔跑,逃到历城(今济南),仍怕被魏军追赶,下令焚舟弃甲,步入彭城(今江苏徐州)。十一月,宋文帝为了挽回颓势,加檀道济为都督征诸军事,率众北上。公元434年正月,檀道济等人从清水到救滑台,到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击败魏安平公乙,转战高梁亭(今东平县),斩断魏济州刺史。二月,檀道济等进入济上,20多天与魏军交战30次,多获胜。到历城,由于粮备被北魏军焚烧而缺食,无法前进。最后,檀道济军粮退兵。

北伐以刘宋的完全失败告终。当时,北魏仍在两面作战(西线正在消灭胡霞战争),仍然取得了胜利,这表明了南北之间的力量差距。此后,北魏忙于北方的统一战争,并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经过多年的休养和休息,南方的国力也得到了恢复。然而,由于北魏更加强大,南朝的弱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此时的刘宋也处于自己的鼎盛时期,南北都有攻灭对方、统一中国的意图,因此双方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一场战争,历史上被称为元嘉之战。

公元450年2月,北魏率先发动困难,以10万人攻击宋代悬崖(今河南汝阳)。同时,他给宋文帝写了一封侮辱信,嘉之战的序幕。七月,经过巨大的人力物力准备,宋文帝派出两支大军北伐。西路军由著名将军刘元景率领,进展迅速,很快进入刘裕占领的关中地区;东路军教练是王玄谟,王玄谟多次拒绝正确的建议,围攻小镇滑梯,错过战斗机,让敌人呼吸,最后北魏援军到达,东路军被迫撤退。由于主力东路军受挫,西路不得不撤军军,这场大规模的北伐至此功败垂成。北伐失利,但魏军的南侵越来越锋利。于是魏军南下,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声称要攻下建康。宋朝大吃一惊,急于调动当地军民沿江600英里布防。北魏军看到无缝,开始在两淮大屠杀。刘宋元嘉之治的成果受到极大破坏,刘宋的经济基础大大削弱。第二年正月,北魏军因粮草不济、疫病流行而被迫撤军。

战争结束了。南朝军民被魏军屠杀掠夺,损失无数。魏军伤亡惨重,精力充沛,但与南朝刘宋相比,北强南弱的局面没有改变。从那以后,整个南朝都没有超过北方。最后,北方的隋朝摧毁了南方的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总结:南北实力在刘宋前后或魏晋南北朝消长的最重要依据是经济实力。当时,经济中心仍在中原,这真的是一个赢得中原的人赢得世界的时代。虽然南方接受了东汉末年和西晋末年两次南迁的人口,但经济发展很大,但不足以与北方竞争。因此,在整个南朝与北朝的对抗中,北朝普遍处于优势。但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朝的存在,否则南方就没有实力与北方抗争数百年。

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战争与国力相比,国力几乎是资源。虽然人类因素非常重要,但人也是资源的一部分,因为人是人力资源。我不否认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但这些战例很少改变双方的实力对比。在持久战中,很难通过一两次战役改变整个战局,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代战争中,资源的消耗更加激烈,战争可以说是资源的黑洞。也就是说,要积极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在未来的战争中负担得起能耗,有能力长期启动战争机器。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