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秋节的起源,它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022年9月10日,我们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关于中秋节你对起源了解多少?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日、月夕、秋节等春节、清明节、端午这个节日也被称为中国的四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有一年中最迷人的月夜。围绕中秋节明月这一特殊天相,人们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与月亮密不可分。最初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尤其是月亮。据史料记载,中秋节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礼记》中也有很多祭祀内容:春天,秋天和夕阳。朝日,夕夜。这里的夕月意味着拜月和祭月。西周时期,有祭坛祭日,月亮祭坎的记载。

第一个祭月节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时节,秦汉时期,每逢秋分,皇帝会派大臣祭月。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写了《淮南》南子》收集和处理了大量与月亮相关的神话传说,包括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故事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在此期间,也有关于中秋节赏月的文字记载,但当时人们崇拜明月,表达对明月的感限于8月15日。诗中的中秋节只指秋天的中间阶段,而不是太阳术语,而8月15日不是节日。

到了唐朝,中秋风俗在北方很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8月15日中秋节。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在长安很流行,很多诗人的名篇都有咏月的诗。然而,唐代的中秋节只是一个季节,而不是一个节日的概念。真正把中秋节定为节日的是宋朝时期。

北宋时期,阴历8月15日正式定为中秋节。此时,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不再是士大夫阶级专利在民间逐渐形成习俗。 宋代,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说:8月15日中秋节,这一天三秋临半,所以叫‘中秋节’。这个夜晚的月光比平时更明亮,也叫‘月夕’。书中还描述了南宋京都临安赏月参观夜市的盛况。

明清时期,中秋节已成为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具有越来越强烈的世俗兴趣。除了赏月和拜月外,官员们还开始通过功利的祭拜、祈祷和相关的祭祀活动。明清赏月活动,节日中的世俗情趣越来越浓厚。明清时期的赏月活动,祭果饼一定要圆,每个家庭都要设置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拜。到目前为止,吃月饼已经成为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历史与文化因素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才让传统节日保留了它的稳定性和发展活力。中秋节来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时至今日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