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之战为什么是经典的以少胜多?伊阙之战经典战役介绍

伊阙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被誉为经典的战役,以少胜多的壮举使其成为了后世传颂的故事。在这场战争中,战斗双方实力悬殊,白起的军队人数不如敌方的一半对战庞大的敌军,却凭借智谋和勇气取得了惊人的胜利。那么为什么白起可以在这场战役中以少胜多呢?接下来小编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来看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战国 200 多年里,各国战死军人共计 200 多万,其中大概有一半死于白起之手。白起是秦国军功爵位制度最成功的代表,究其一生,斩首近百万,拔城 70 余座。伊阙之战

位于洛阳附近的伊阙

魏韩30万精兵,秦仅14万余众这一仗,除了宣太后、魏冉,没有人认为秦军有胜算。很明显,不论是军队数量,还是当时的将领名气,秦军哪一点也比不过魏韩联军。

白起,当时太过年轻,没有指挥大型战役的经验。而魏将公孙喜和韩将暴鸢都是成名已久的沙场老将,为将经验丰富,而且这两名老将曾多次合作,配合默契。

伊阙之战让白起声名鹊起。此战中他带领秦军突袭强行,连下5城,斩首韩魏两军24万(因为秦以敌方头颅计算军功),俘虏魏国大将公孙喜,韩国的“材士”(战国时期“特种兵”,注重射箭等)步兵与魏国仅剩的一部分武卒也在此战中被一扫而光。 韩国士兵号称装备了战国时期最强劲的弩,魏国武卒的战斗力也以强悍著称。

其获胜的关键:
以正面为疑兵

白起为了让魏军和韩军分散注意力,采用了以少部队为疑兵盘踞韩军大营门前的大胆策略。接着,他带领主力精锐进行西侧迂回,秘密地接近魏军营地。为了确保分兵计划不被韩魏两军提前发现,白起当天清晨全军出动,一路向北推进,同时派出精锐斥候扫荡敌军在伊洛河谷沿岸的哨兵与斥候。

从侧面迂回

历史记载并没有明确记录公孙喜此时是留在伊阙大营还是返回到洛河的魏军营地。然而,从魏军在战斗中缺乏戒备的情况来看,留守伊阙大营的可能性较高。联军完成了布置之后,秦军在白起的带领下对伊阙大营的韩军发起了试探性攻击。韩军的士兵们充满紧张,竖立起强弩,不断向秦军疑兵射箭。联军认为秦军被堵在伊阙隘口无法推进,双方在伊阙阵前互相鸣鼓喊杀,战斗声不绝于耳。

白起发现时机成熟,立刻率领后阵主力向西方的小高地推进,并在北侧缓坡上进行战术布置。魏韩中无论是从统帅到普通士兵都被吓坏了。每个人的心中都被可能的情况吓坏了——难道秦国从函谷关调来大量援军的消息是真的吗?

在北线,秦军主力在白起的指挥下井然有序将原本相对规整的韩军和魏军阵营接连捶扁砸碎。两军的指挥系统逐渐失去了控制力,士兵们在包围圈中四散奔逃。在南线,数万秦军依靠着紧邻着的隘口列阵,控制着战线的宽度,以数万兵力还能保持一线战斗人员的轮换,随时以体力充足的士兵来迎战从谷口涌出的韩、魏士卒。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