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之战简介 阪泉之战战役介绍

众所周知阪泉之战他是我国的第一场比较原始的战役,也正是这一场战争,才使得中华民族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那么这场战争的经过是怎么样的呢,以及为什么要打这场战役,这些都是许多小伙伴所不知道的吧,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这场战役,便于大家更好的了解到这场战役,为什么被称为统一的一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来看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盘古开天,经三皇之后,又经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及神农氏。有巢氏创建巢居,而有避雨遮风之所;燧人氏钻木取火,为华夏带来温暖及光明,结束茹毛饮血的历史;伏羲氏造文字、创八卦,成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女娲氏造人补天建婚姻制度,九洲渐入文明;神农氏尝百草、食五谷,遂渐入农耕时代。

伏羲造字,女娲造人

一、战争背景

话说神农氏时期,有姜姓部落首领因善于用火而得王位,自称炎帝,传至榆罔,已历九帝,五百三十余年。当时,社会发展已进入氏族社会末期,人们虽半狩猎半农耕,但农耕业已有较大发展,人口增多,生活日渐丰裕,社会阶层渐显,各氏族逐步定居。随着人口增多,耕种范围的扩大,神农氏早期形成的各氏族之间和平稳定局面逐渐破裂,氏族之间为狩猎范围及耕地范围开始相互侵伐。而神农氏与各氏族之间原本就无君臣上下之分与命令支配之权。随着各氏族实力增强,神农氏对各氏族的掌控及领导能力渐弱。北方各大氏族集团为当中华霸主,相互侵略攻伐。

姜榆罔继位后欲扭转神农氏渐衰的局面,便开始武力征讨作乱诸侯。而黄帝的崛起,挡住了炎帝征讨的步伐,阪泉之战随之爆发。

炎黄二帝

二、战争经过

由于参战的两个部落都有很强的实力,战争的规模颇为壮观。首先,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以火围攻,使得轩辕城外浓烟滚滚,遮天蔽日,黄帝部队受挫。后黄帝的将领应龙用水将火焰熄灭。黄帝率兵将出城战炎帝,并将炎帝赶至阪泉之谷。黄帝在阪泉河谷中,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使,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黄帝在炎帝营外摆阵练兵,千变万化的阵法层出不穷,让炎帝的士兵看得眼花缭乱。黄帝在长达三年多的操练中,使各部的战斗力逐渐增强,而炎帝利用崖头作屏障,只能观望阵势。然而,黄帝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一边以阵法练兵做掩护,一边派人兵日夜掘进,将洞穴挖到炎帝营的后方。忽一日,黄帝兵将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阪泉之战结束。

阪泉之战

三、战争分析

司马迁的《史记》中叙述: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而其为何称“黄帝”?司马贞《史记索隐》中介绍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由此可以推断黄帝部落善于耕种。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这场战争,黄帝战胜炎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类生活方式从游猎为主转向以农耕为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以农耕为主的黄帝部落战胜以游猎为主的炎帝部落其实质就是先进生产力战胜落后的生产力。炎帝当时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因此,炎帝代表的氏族社会必然会被新兴的社会关系所替代。

分析对阵双方将领的优劣,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黄帝取胜。黄帝这边是风后,力牧,应龙,大鸿,常先。风后发明指南车,会阵法;力牧善于牧羊、射箭,发明了车;应龙擅长蓄水;大鸿善练兵;常先会用战鼓。炎帝这边有祝融、刑天、雨师。祝融善用火;刑天没头也能杀人,善战;雨师可预测天气。双方优势对比一下,分明就是文明与蒙昧的较量,技术与野蛮的较量。

四、个人考究

关于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发生时间先后问题一直有争论,就此问题我认为阪泉之战发生在前,涿鹿之战发生在后。

传说炎帝与蚩尤也发生过战争,并且最后蚩尤将炎帝打败。假设逐鹿之战在前,阪泉之战在后,那么当时战争发展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姜榆罔继位后,天下大乱,各大氏族之间互相侵阀,炎帝南征,与北进的蚩尤发生战争,炎帝战败,蚩尤北进成功。炎帝东撤,与黄帝合并一处。后蚩尤继续东扩,与黄帝炎帝部队战于涿鹿,结果被杀。黄帝与炎帝合力战胜蚩尤后,内部再次分裂,继而又发生阪泉之战,炎帝又战败。那么照此情形,“炎黄子孙”的称呼就有点牵强。若阪泉之战在前,那么事件的串联就顺畅很多了。姜榆罔即位后,天下大乱,炎帝以武力征讨,向东征讨黄帝,败。黄帝仁慈,未杀炎帝。炎帝南下战蚩尤,又败,蚩尤北上追杀炎帝,炎帝撤退,寻找落脚之处。因前有阪泉之战的旧交情,炎帝投靠黄帝,二者合兵与蚩尤战于涿鹿,杀蚩尤。而后黄帝炎帝共成我华夏之祖。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