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皎然简介 僧皎然人物介绍

皎然,生于公元720年,俗姓谢。谢灵运的第十四世孙,唐代最为著名的诗僧。

 

唐朝佛教兴盛,高僧也多,最让大家熟知的反倒是文学人物一唐僧。也就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

他的原型是初唐的高僧玄奘法师,俗名陈祎,贞观三年(629)年由长安启程,一路西行,昼伏夜行,最后抵达印度那烂陀寺修行求取真经。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僧取经归长安,李世民在洛阳微城仪鸾殿接见了唐僧,并支持唐僧在长安设立译经院。

麟德元年(664)年,唐僧圆寂,终年六十二,史书记载朝野上下百万余人为之送葬;百年后唐肃宗还为其舍利塔亲题塔额“兴教”二字。

 

皎然∵生于中唐时期,此时与高僧唐僧时代相比,佛教在唐代普及成熟了很多,内容也增加了。饮茶之俗进入了佛家成为了常态,甚至茶学成为了一名学问,与佛学,文学关系紧密,这些都与高僧皎然有关。皎然为法名,俗名谢清昼。

他的袓上是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一谢灵运,谢灵运在文学、佛学上成就斐然。皎然继承了谢家衣钵,在文学和佛学上皆有大成就。

有一新生事物的发扬光大是从皎然开始的,这就是茶道。

 

皎然在浙江湖州杼山妙喜寺住持,他很好客,与同时代的好多文人墨客都有交往,颜真卿、灵澈都与他诗歌唱和。

唐肃宗乾元年间(758至760年,陆羽来拜见皎然,二人一见如故,谈得投机,结成缁素忘年之交。实际上皎然仅年长陆羽十几岁,但老到的高僧皎然在年轻的陆羽眼中就是父亲一样的人。缁素是指僧俗关系。

皎然高僧仅年长陆羽十余岁,理论上不够一代人的年龄差,但古人在五伦中设有兄友弟恭一伦,“长兄如父”也是古代人文社会的一种特殊选择。陆羽是个孤儿,还在襁褓中时为复州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所捡。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取名陆羽,字鸿渐。此事《新唐书》有记载,显然不是虚传。

 

陆羽拜见皎然在茶道史上是一件大事,这二人的交往促使陆羽最终写成《茶经》。而《茶经》是中国第一本有关茶的专业书籍三卷共十章。时至今日,全世界谁来谈茶都必提陆羽的《茶经》。

“安史之乱”唐肃宗乾元年间,皎然年届四十,陆羽二十六岁左右,在唐朝最动荡的日子里,二人躲在妙喜寺中谈茶讲佛悟人生,皎然为陆羽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环境,陆羽开始写他准备许久的《茶经》

 

某天皎然去找陆羽,陆羽出去了,皎然触景生情,写了一首五言古诗《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经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寺,归时每日斜。

此诗开篇带有一点禅意。

移家:即搬家

郭:城郭

野径:即小路

起句白由:“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陆羽搬家到了城边上,穿过一片高高矮矮的植物就到了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异曲同工。

“近种”刚种上去不久,言外之意就是刚刚安置妥当;“未著花”,进一步说明前一句的结果即陆羽刚刚搬家。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皎然轻轻扣门,屋里没有狗叫声。犹豫着去别家问问,这种古老的打听方式,至今天几呼没有了。

“报道山中寺,归时每日斜”在别家打听到陆羽每天都进山,太阳西斜时归家。

等还是不等,诗就在没有结束中结束了。全诗写人却不见人,这是其诗的玄妙之处。

 

之后二人饮茶之时又写了一首,诗名为《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九日:即重阳节。

这首小诗开篇就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和环境,迅速拉近二人的距离。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你来我的寺院,你家中的菊花和这里一样,都开了。饮酒是俗事,有多少人懂得茶叶之香呢?

这诗是皎然与陆羽的景况,与他人无关,与社会无碍,充满了禅意,正是此诗的价值所在。出家之人清规戒律之多,为的是人生修行,出家人认为做什么不重要,不做什么最重要,受戒乃修行必须。

俗人饮酒,他俩喝茶,轻松自如,诙谐有趣。

 

陆羽著《茶经》,与皎然法师交好四十余年,他一生轻视财富,鄙视权贵,以茶为贵,苦心孤诣著书立说。

《茶经》凡三卷十章七千余言,字字珠玑,一千二百年来无人能及。

皎然与陆羽生死相依,缁素相惜,生相知,死相随,都走入化境。陆羽生前交待自己故去葬于皎然塔旁,以此纪念他们四十余年的忘年之交。历史就是这样,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人与事之间就是个交集,凡尘津津乐道,都是人生的态度。苟子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古人还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皎然与陆羽相知相念四十余年,正是古人这道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