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简介 顾况人物介绍

顾况,唐代文学家,被誉为“诗仙”。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受到优秀的教育和文化熏陶。顾况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他的诗作充满了细腻和深情,表达了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顾况的诗歌常以花草、山水为题材,以清新而富有意境的笔触展示了他的诗才。他善于运用比喻和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韵律和美感,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人物,感兴趣的小伙伴也一起来看看

顾况,生于公元730年,字. 逋翁。苏州海盐县(今浙江省海盐县)人,唐朝诗人,画家,鉴赏家。

顾况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件事是他发现并认可了白居易。

那一年我们的白居易年仅十六岁,带着他的首作,首次来到都城长安。

惴惴不安的拜仿了顾况,顾况一见白居易就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当白居易呈上《赋得古原草送别》后,顾况惊的下巴都快掉了,随即改口:“前言戏之耳”。

这故事在唐朝至宋朝都有著录,唐代张固《幽闲鼓吹》,宋代尤袤《全唐诗话》都记录过这事,这事让顾况成了白居易的伯乐。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顾况三十,前后进士及第,算不得大器晚成,但也不算年轻了。

学而优则仕是文人最大的出路,在帝制社会当中,人与人不同,有的人就是不能为官,官永远做不好。

顾况深知自己的短处,所以要了个偏远小官去做一新亭监。

古时候吃盐和现代吃盐不一样,我们现在吃盐随处可买,但古时候可不一样,吃盐特难。

盐自汉朝以来都是官家专卖。

西汉昭帝时期桓宽写了《盐铁论》一盐者,民之生计;铁者,国之工具。

民生国计自古都是政府头疼的问题,汉武帝时期为了抗击匃奴,政府下令开始盐铁专营,这为政府赢得了大量的财富,一直到唐代依然如此。

政府大量的盐税收入必须派官员监理,凡是产盐之地都比较偏僻,所以没人愿意做这等小官。

而顾况居然自己申请去,许多人都笑话他,这地方做官还算是官吗?

顾况并不在乎地说:我去的目的是看看风景顺便画个画,当时画坛有个不怎么靠谱的画家叫王墨,号称“王泼墨”,顾况有意去拜他为师。

顾况在新亭做了几年盐后,就觉得没啥意思,不知在几时就辞官不做了,这些史书上记载不详。

唯一记载清楚的是他的诗。

大历年前后,他和皎然、陆羽、李沁、韦应物等诗人有交游。

建中二年(781年),年过半百的顾况去了韩滉府为大理司直。

韩滉是个官员也是个大画家,画过《五牛图》。

很显然顾况看上了韩滉的画家身份,跟着他一方面做官,一方面可以偷偷地学画画。

在顾况的心里,仕途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诗是第一位,画是第二位,而他的诗总带有很强的画面感,《登楼望水》:

鸟啼花发柳含烟

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

故乡何处一归船

这首七绝,一句一转换,写得颇具特色。“鸟啼花发柳含烟”,一幅美好的花鸟图,有声音,有色彩,有感觉。

起句欢快舒畅,七个字就将开场一下子推至顶点。

承句转个身就将其完全抛开“掷却风光忆少年”。

无论多美好的风景,在这时都对顾况没有了吸引力,因为青春不在,人将老朽。

转句跟着再转一次,视线又回来了,“更上高楼望江水”,风景的细节已经不乱再纠缠顾况了,只有登高远眺滔滔江水,才能安抚那颗老之少年心。

最后一句点明主题:“故乡何处一归船。”显然顾况思乡了。

这首诗实起虚收,喜起愁收,起承转合严丝合缝,一步三叹摇曳生姿。

顾况的文学能力无虚置疑,但他的为官能力就不敢恭维了。

贞元三年(787年),他得宰相李沁欣赏引荐,得以入朝担任著作佐朗。

这一年他最得意事莫于面试了白居易。但好景不长,两年后李沁去世,他的靠山没了。

又因诗惹祸被贬至饶州司户参军,由六品降至七品。不过这些事顾况并不在意。

因他志不在此,所以不在乎官职大小,他是唐朝诗人里活得最长寿的诗人,高适,白居易这些人活了七十五,顾况活了九十四。

这在古代人均四十的寿命里实属罕见,可称“人瑞”。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