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之战双方兵力介绍 伊阙之战如何以少胜多的

公元前293年,秦国为了打开东进中原的道路,便由大将白起率领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战斗,史称伊阙之战,这也是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了,秦军12万VS魏、韩、东周联军24万,可想而知当时的领军人是有多厉害了吧,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两方的兵力以后整场战役的具体情况,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来看看

战争背景:

秦国在当时是一个诸侯国。最初的领地在秦(今天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向中原进展,试图争霸中原。

战国初期韩国、魏国、赵国三国国君,周天子承认了三国国君,最终完成了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三个国家。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的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

到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局面逐渐形成。魏国表现出衰弱,秦国和齐国因为国内变法(商鞅变法、邹忌变法)实行的成功,逐渐强盛起来了,成为西部、东部两大强国。

垂沙之战后,秦国试图更进一步的攻占韩国、魏国的土地,但是害怕齐国会干涉,所以就没有急与行动,之后因为齐国孟尝君出逃奔向魏国,在魏国担任相国主持进攻齐国,齐、魏两国逐渐对立,之后经过一番交涉,齐国与秦国又重新交好,为秦国东侵制造了机会。

战争过程:

一、两军对峙

公元前293年秦军主将白起带领12万军队与魏将公孙喜为主帅的韩、魏、东周24万联军对峙于伊阙。白起站在伊阙的山坡上 眺望敌军,敌军势力三方主帅都不想先与秦军交战。白起看出来敌军的意图,决定采取声东击西,避虚击实,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

二、秦军获胜

战斗开始,白起故意做出要攻打韩军的架势,韩军不知道秦军虚实,被秦军牵制,然后白起调出自己最精锐主力绕道联军后方,待魏军没有准备,突然向魏军发起攻击,魏军在毫无防备之下,被杀的措手不及,很快就惨败了。韩军得知侧翼盟友被瞬间击垮后,导致军心动摇,主帅还没有控制住颓势,这个时候韩军已经全部暴露在秦军主力面前了,还没等主帅布下令,就遭到了秦军左右夹击,一时间,韩军溃败而逃。随后秦军紧追不舍,大杀四方,扩大战果,将韩军杀的横尸遍野。歼灭韩魏联军24万人,杀主将犀武,即公孙喜,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

战况剖析:

为何会发生以多胜少的局面,首先敌方是三方军队联军,互相有所猜忌,不团结。尽管兵力很足,但是没有团结在一起,就如一盘散沙如何战斗。其次,白起看出来敌军之间的嫌隙,做好避实击虚的策略,逐一击破。打的敌方措手不及。所以战斗不在人数有多少,而是在军队团结,知己知彼,更何况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这种战斗中主将的谋略也是相当重要的,白起看出来敌方的缺点,但是敌方主帅没有看出白起的作战策略,虚虚实实,不知道白起究竟要攻打那方,最终以被打的措手不及而溃败。

总结:

小艾看了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能够胜出的原因不外乎就是那几点,首先军队要团结,有一个冷静的将领,对敌方及地形掌握,懂得利用地形作战,将兵法与地形结合,打败敌方,取得胜利。其次,还是需要有人民的支持,看似战争与人民无关,但是关键时刻民意很重要,有民意的支持,很多事都将事半功倍。所以想要国家昌盛,首先要人民的支持,有了人民的支持在有着开明的执政者这个国家必定昌盛。

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道大大小小发生了多少,直到现在还有些国家还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争斗。小艾觉得有利益的地方必定存在这争斗,不是文斗就是武斗,如今的法制社会武斗是禁止的,大大小小的文斗还是时有发生。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