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奴到大将军:卫青传奇的逆袭人生

卫青,一个出身低微的家奴,命运却在逆境中逐渐发生奇迹般的逆袭。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家丁,到成为汉朝历史上著名的大将军,他的传奇故事饱含着励志和奋斗的力量。在逆境中崭露头角,他凭借着勤勉、智慧和毅力,最终成为了一个传世英雄,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

汉朝作为一个立国四百余年的朝代,一直在与匈奴纠缠,双方在四百余年的对立里互有胜负,而其中汉朝抗击匈奴最为有力的时期就是汉武帝一朝。此一朝抗击匈奴取得阶段性胜利成果的原因,除去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外,便是“卫霍之功”。

卫霍,即卫青与霍去病,两人既是舅甥,又同是抗击匈奴有功的将军。其中,霍去病暂且不提,卫青的生平却也是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意味。

从家奴到大将军:卫青传奇的逆袭人生

卫青本人出身低微,其母为平阳公主府奴隶,与其父私通生子,然而卫青少时在父亲那里并不受待见,其父兄皆以之为奴仆畜牲,后随母入平阳公主府为奴,之后更是因姐姐有孕而险遭杀害,可谓艰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身世不幸的奴隶,最终却逆袭成了抗击匈奴的大将军,不可谓不传奇。而这一传奇的形成,与历史渊源,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卫青自身经历都是分不开的。

一、历史渊源

(一)秦与匈奴的关系

早在先秦时期,匈奴就已频繁掠夺边境,当时主要的掠夺范围为赵、燕、秦三个居于北方的诸侯国。及至秦始皇一统六国,匈奴已突破赵长城,对秦朝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因而秦始皇派遣蒙恬北驱匈奴,又征发徭役修筑长城,最终使得匈奴退出河套地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遏制住了匈奴侵略的趋势。

然而好景不长,始皇帝死后,蒙恬于不久也去世,而匈奴的冒顿却弑父上位,于西域驱逐他国,并趁秦末之乱,图谋向南扩充势力。及至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曾被驱逐出阴山的匈奴再次在河套地区驰骋。

(二)汉初与匈奴的关系

汉朝是一个承秦而立的国家,其政治制度多取自于秦朝,在敌人方面也是如此。

在西汉建立之初,匈奴便开始南侵,甚至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兵攻打匈奴,也被困平城,险些葬身于此。当然,这种结果的产生并非一战之功过。实在是当时西汉政权初立,国家百废待兴,生民凋敝,财政空虚,实在是需要修养的时候,这点从汉初帝王——高祖,文景的执政思想多为黄老思想也可看出,与之相对的,匈奴却因冒顿单于即位于西域大肆扩展,其势力达到了顶峰,两相对比,主战实在力不从心,因而高祖派遣使者行“和亲”政策,与匈奴约为兄弟,此后文景亦延续此政策。

然而匈奴并未因汉朝退让而停止,反而愈发变本加厉,屡屡撕毁条约进行掳掠,这也为之后武帝时期和亲政策的改变埋下了种子。

(三)汉武帝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景帝既殁,武帝登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恢复,而文景之时,虽和亲匈奴,匈奴却仍然略边烧杀掳掠,这些实例使得汉武帝抗击匈奴的决心坚定。他在决定抗击匈奴之前,在国内进行改革,将地方权利逐渐收归中央。

之后,在确立下抗击匈奴的决策之后,分别进行了“马邑之谋(虽未达到目的,但揭开了汉朝反抗击匈奴的帷幕)”,之后,武帝元光六年,卫青作为车骑将军首次出征便直去匈奴龙城,奠定了之后数年里抗击匈奴的基调。

二、社会背景

(一)天时地利

汉武帝时期,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状况已大致恢复。汉武帝承其父景帝削藩的政策颁布推恩令,使封国遭到瓜分越来越小,旨在削弱封国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政策使得皇权愈大,为抗击匈奴的政策确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同时,汉武帝上承文景之治,经济实力强大,国家经济复苏且蓬勃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这也为发起抗击匈奴的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汉武帝又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欲与西域月氏结盟,张骞虽被扣留,却与西域诸国都有接触,争取了西域诸国对汉朝抗击匈奴的同情态度。

且汉武帝注重军事发展,鼓励百姓养马,训练精锐士兵。同时任用人才,任用老将,却也并不因青年将领年轻无功而轻视他们,提拔有能力的年轻将领,不以出身而以才华论人才,这一举措使得汉武帝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有才干有能力的年轻将领,卫青与霍去病便是其中翘楚。

正是因为汉与匈奴几代攻守的历史渊源,而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又为抗击匈奴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其无后顾之忧,汉武帝对于匈奴的抗击政策才会如此坚定。而汉武帝坚定抗击匈奴的态度使得他愿意提拔年轻将领,卫青才能以奴隶的身份入军中一展才干。

(二)人和

卫青的身份说来有些尴尬。他的母亲本是为平阳公主府的女婢,父亲则为县里小吏郑季,两人私通而生卫青。

卫青初时随父而居,然而其父兄并不承认卫青的身份,在郑家时,卫青放牧为生,被父兄欺侮,所以卫青最终随母成为平阳公主府的骑奴。

然而出身并非决定一切,他的姐姐卫子夫为武帝所看中,卫青于是也受封入宫当差。因其精于骑射,弓马娴熟,常随武帝游猎。

如果说此时的卫青还只是随侍武帝的闲职人员,那么接下来卫子夫有孕引来的杀意就是他的转折点了。

建元三年,卫子夫有孕,馆陶公主因陈皇后欲杀卫青。此事为武帝所知。武帝对此事非常愤怒,对卫家大肆封赏,更是封卫青为建章监、侍中,赏赐千金。

可以说,经此一事,卫青因祸得福,随后得以以才干取信于武帝。正因知悉卫青才干,武帝在提拔年轻将领时才会命其领兵出征,奠定其七出匈奴不败,食邑万户的功绩。

三、七击未败:用实力完成蜕变

卫青第一次上战场是在元光六年,这一年匈奴南侵,上谷首当其冲。汉武帝封卫青为车骑将军,派出四路军队合一万,分别由公孙敖、李广、公孙贺和卫青带领。

此四人除去卫青皆是战场老将,然而最终四路军队两路落败,一路无功而返,最终反而是初次上战场的卫青直驱龙城,不但取得了唯一的胜利,而且俘虏了七百人。正因此次大捷,卫青得封关内侯,开启了他未尝败绩的沙场生涯。

而这一次胜利让汉武帝坚定了抗击匈奴的信心。

次年秋天,汉武帝再次命卫青出征匈奴。卫青率兵自雁门关北上,与匈奴狭路相逢,最终,卫青第二次出征以歼敌数千取得胜利结束。此次胜利,较大地打击了匈奴此前一往无前的锐气,极大地增强了汉朝的士气。

经过了前两次战争的胜利,汉武帝决心实行反攻战略,而他选定的第一个目标,便是秦时被夺回的河套地区。

元朔二年,匈奴再次出兵上谷、渔阳。卫青与李息受命领兵,根据分析战场局势,决定采取“迂回侧击”的军事策略,对敌呈现围歼之势,后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渡黄河逃命,卫青更是率兵追击千余里,歼敌两千余人,俘虏数千人,最重要的是,达到了汉武帝此次战争的目标:收复河套地区。且卫青此次出征率兵四万,归来却得以“全甲兵而还”,可知其军事才华十分出众。此次胜利,卫青得封长平侯,而这一战役的胜利也是汉朝对匈奴由防御转为反攻的标志。

河套收复后,匈奴并未善罢甘休,他们更加疯狂地略边进攻,企图夺回河套地区。因而在元朔五年,卫青再次领兵出征。

此次出征分三部分:卫青领兵三万从高阙出兵,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四人分四路领兵从朔方出发,另有李息、张次公从右北平出发策应卫青。

卫青知道此次匈奴领兵的右贤王傲慢大意,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命军队急行军,连夜包围右贤王王庭。右贤王本人慌忙逃脱,其军队被卫青俘虏一万五千余人。

卫青再次大胜而归,得封大将军,加封食邑,至此,反攻匈奴的所有军队都为卫青所统领。同时,他的三个儿子也都被封侯,卫氏一门可谓显赫。

因汉朝此次胜利,匈奴归去后再次集结士兵报复,在边境烧杀掳掠。对此,卫青作出还击,于元朔六年两次出击匈奴,歼敌两万余人,匈奴为卫青气势所摄,恐惧汉朝再次出兵,遂迁移王庭,自此,汉朝巩固了河南战役的成果,成功威慑了匈奴,在汉匈战争中取得了主动权。

在元狩四年,卫青又与其甥霍去病领兵远征漠北,击败当时的匈奴单于伊雅斜的主力,两路联手,将匈奴再次往北驱赶。归朝,卫青得加封大司马。

至此,卫青完成了他一生由奴隶向大将军的逆袭。

四、小结

纵观卫青一生,七出匈奴而未尝一败,司马公曾言其“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对其功绩十分认可。

而卫青虽曾是公主府骑奴,初时又因卫子夫之故得见于武帝,但他的晋升皆是军功成就,且他之后虽身居高位,位极人臣,又统帅军队,但他一直是个敬重贤才、不重虚名,谦和仁让之人,也正是因为他才华出众的同时人品也十分贵重,才能在官居高位时不行差踏错,为武帝所信任和赏识。

冯梦龙曾言:“卫青握兵数载,宠任无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权远嫌故。不然,虽以狄枢使之功名,犹不克令终,可不戒欤?”便十分清楚地分析出了卫青位高权重而得善终的原因。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