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正史怎么死的,蜀将魏延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魏延正史怎么死的?魏延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他率部跟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并在蜀汉成立后被封为都亭侯,先后跟随刘备、诸葛亮参加了讨伐东吴、北伐中原等重大战役。是蜀汉后期中流砥柱般的存在,不过他在诸葛亮去世后,不愿受长史杨仪约束,退军途中烧毁栈道,反攻杨仪,可惜没能成功,最终落得个兵败被杀,全族陪葬的下场。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说起魏延这个人,这的确是个历史悲剧。魏延之死,既是他本人人生的重大失败,也是当时蜀汉政权的重大损失。魏延是被马岱所杀,不管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史书《三国志》,都是这么描述的。只是描述的具体情节不同而已。

一,魏延简历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多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以后,魏延被任命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多年。

刘备即位后,拜魏延为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曹魏的费瑶和郭淮。

魏延勇武过人,是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去世后,蜀汉最重要的大将。在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向诸葛亮提出,由他亲率一支精兵,由子午道直取关中,仿效当年韩信故事,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但是,他的建议,遭到一生谨慎的诸葛亮的断然拒绝。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二,被杀经过

在小说中,魏延之死被描述得非常生动形象。而且是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之一。不过,在正史中,这个过程记载得很含混,或许是被马岱直接斩杀,或许是由马岱手下围攻杀害。但不管怎么说,由马岱带领人马杀害了魏延,这应该是真实的。

因为在我们的正统印象中,诸葛亮是正面人物,完全遵循诸葛亮遗命的人,自然也就成了正面人物。而对于不愿意完全听命于诸葛亮的魏延,则认为是反派人物了。

其实,这是一种程式化的思维方式,并不准确。

魏延被杀的经过是这样的。

这件事发生在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的第五次北伐中。这一年,诸葛亮率数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吴蜀两路大军夹攻曹魏。

四月,汉军出斜谷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下营寨。

曹魏方面,由司马懿、郭淮抵挡诸葛亮率领的西蜀大军。

剧照

魏、汉两军相峙了一百多天,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

诸葛亮为了诱使司马懿出战,故意让人制作了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软弱无能。想要用这种激将法,激怒司马懿出军,来进攻自己布置好的阵势。

司马懿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仍然选择不理睬。而是很好地接待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并从使者口中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每天吃得很少,但事情又非常繁多,认为诸葛亮这么操劳,肯定活不了多久了。

果然,到了这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病倒,而且病情迅速恶化。不久,诸葛亮在五丈原军营中与世长辞。

在诸葛亮去世前,他并没有让军中二号人物魏延参与遗命部署,而是把大权赋予了长史杨仪,让魏延、姜维负责断后,由此引起了魏延和杨仪的火并。

魏延得到消息以后非常震怒,他趁杨仪还没有命令撤军,便率先带领手下的部队直接南归,烧毁所过地方所有的栈道。使杨仪回去的路被掐断。

剧照

魏延、杨仪各自给后主刘禅上表控告对方叛变。一日之内,文书都传递到朝廷。刘禅就此事问侍中董允、长史蒋琬,蒋、董二人都保证杨仪而怀疑魏延。

后来,出于对杨仪的极端仇恨,魏延在南谷口,阻击杨仪。杨仪等命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斥责魏延:“丞相归天,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竟敢如此行动!”

魏延的兵士知道魏延理亏,便不听他的指挥,部队全都散去。

魏延只是与他的儿子等几个人逃往汉中。

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魏延死后,杨仪又诛杀了魏延三族。

三,结论

说实话,所谓魏延的谋反,恐怕既是个误会,也是有人要给他栽赃。魏延仇视的只是杨仪,而并不是要反叛蜀国。

当然,在这件事上,魏延也有自己冲动莽撞的错误。不管他对诸葛亮有多大的误解,对杨仪有多么深的仇视,他都不应该烧毁蜀军南撤所过地方的栈道,而后又阻击杨仪,给所有怀疑他的人留下了涂抹不掉的口实,也给自己和家人酿成了灭顶之灾。

说句题外话,我个人觉得,诸葛亮在政治上、军事上,的确才华横溢,特别是个人品格上,非常值得称道。尤其是他为西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让人感佩不已。不过,诸葛亮也有两个致命的缺点。一个是,一生谨慎,事必躬亲。我们知道,战争有它自身的规律,有时候不能太谨慎。有时候战机稍纵即逝,如果太谨慎小心,许多事很难做成。再说事必躬亲,作为一个丞相、统帅,很多事情千头万绪,假如都自己亲自去做去管,不累死才怪!

大人物需要抓大事,举重若轻;而不是事必躬亲,举轻若重。

诸葛亮第二个致命缺点就是,用人不淑,识人不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待马谡和魏延。

另外,从他遗命里让杨仪主持撤军事宜,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明知杨仪“性情急躁狭隘”,且和最倚重的大将魏延有很深的怨隙,却非要这么做,导致自己刚刚离世,西蜀国就起了内讧。

魏延被杀以后,杨仪踩着魏延的头说道:“庸奴!复能作恶不?”意思是说,愚蠢的家伙,你现在还能干坏事吗?

中国人历来讲究死者为大。不管魏延生前做了什么,既然他已经死了,也就一切不能再追究了。就冲杨仪对待魏延的尸首这样的态度,这就绝对不是一个好人。

其实,魏延要军权的目的,是为西蜀国建功立业,证明自己并不比诸葛亮差多少。假如后主刘禅好好安抚他,魏延或许会发挥出很大作用,成为后西蜀国的柱石作用,也不是没有可能。

杨仪要的也是军权,至于建功立业,那肯定是瞎扯。他是文官,算计人或许有一套,但才智显然不够,要说他能够做成千秋功业,恐怕鬼都不信。从杨仪后来的所作所为、不得善终来看,这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人。诸葛亮临终时让他负责,就是错的。

魏延死后,使蜀汉能够抵御曹魏的有生力量大打折扣,无论是可以独当一面的统帅级人物,还是在战场上能够直接对敌的超级大将,几乎根本没有,我们在后来的姜维北伐中就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一点。

假如说诸葛亮之死,使西蜀折了一根柱石的话,那么魏延之死,则是西蜀国仅有的一根横梁也倒了下来。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