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规模都很大 十万兵马实际上有多少人

古代打仗时,往往规模庞大,十万兵马的阵容给人以想象力无限的感觉。然而,实际上这个数字究竟代表了多少人呢?这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从历史记载来看,十万兵马的编制并不意味着实际上就有十万人参战。战争中,除了正规军队,还有各种辅助人员,例如粮草运输、军需物资、医护人员等,这些人员也被计入在内。因此,十万兵马的实际人数可能远远少于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对古军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有趣的历史小边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您参考。古军有10万兵马,是10万兵马还是10万马?

  如果是喜欢小说演义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人打仗,规模特别大。比如《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曹军诈称100万,实际上有80万。在正史上,曹操的兵力也达到了20万。

  前秦傅坚率领的大军在飞水之战中,直系兵力达到30万,而联合其他民族诸侯的兵力达到50万,共计80万。

  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上,数百万军团也发动了一场大战。杨迪皇帝发动了高句丽的三场战争。他第一次出兵超过130万,假称200万,第二次出兵至少60万,第三次出兵不少于100万。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头,古人非常喜欢欺骗士兵的数量。然而,上述数字已经得到了官方历史的确认和肯定,因此其中大部分是真实的。

  也许有些读者不这么认为,这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参战兵力不是总是数十万作战吗?然而,我们应该理解一个概念,即人口的比例。二战期间,盟军最多的是苏联,达到了1000万人的巅峰。然而,中国有2亿人,士兵的比例是20人:1的关系,这是供给的极限,苏联仍然因为饥饿而死亡,在战国时期,赵人口不超过220万,但长平战争派出了40万军队,在生产力较低的古代,这怎么可能呢?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几十万的王朝。相反,在清朝,数据相对可靠。在康熙时期著名的雅克萨战役中,清军派出了2000人。在决定清朝命运的康熙平三藩战役中,吴三桂等部队派出了约5万至8万人,而清军八旗大军和绿营总数为10万人,这些数字更为合理。

  因此,读者也感到困惑。当计算人数时,是否计算马匹??古代常说的十万兵马,到底是十万兵还是十万马?事实上,真相出乎意料的是,古代军队可以有这么多,不是单独计算马的额外数量,而是包括其他人,这就是民夫。俗话说“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每一场战争,中原王朝都要开始挨家挨户地抓壮丁。

  这些人平日都是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他们能做什么?无非是运粮草、做饭、喂马的脏活,但这些人也被纳入了军队的编制。据历史学家分析,在长平之战中,赵国至少有30万军队是民夫,以维持赵国前线的运转。

  据《隋书·帝纪第四》记载,隋朝兵力“总共1133800,200万,是运输者的两倍。”也就是说,民夫的数量是士兵的两倍多。可以看出,在清朝之前,民夫被纳入了王朝的战争。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开始战争?

  事实上,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做了准确的计算,为我们回答了这个疑问。沈括写道:“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带五天干粮,人负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两个人吃了,十八天就吃完了。如果你回去,你只能进九天。”

  也就是说,一个民夫只能运6桶米,可以补给一个士兵18天,而士兵自己也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两个人一起吃饭。按照“人食日二升”计算,只能吃18天。如果民夫要来回走,其实只能吃九天。

  因此,沈括认为:“若兴师10万。三大行李之一,7万名士兵停止战斗,用30万人运输粮食。此外,很难重复。”换句话说,如果战斗持续一个月,军队至少需要三名民夫来支持一名士兵,而7万人需要30万人来运输粮食,这已经是极限了。

  从沈括的计算中不难看出古代战争有多大,不难理解古代王朝在大规模战役爆发后匆忙衰落或灭亡。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