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内容是什么?秦王嬴政为何对它有强烈的反感?

  自从杀死老艾以来,秦王嬴政一直对首相吕不韦保持警惕。虽然首相吕不韦日夜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他的力量和声誉却膨胀得让秦王嬴政有些不安。他认为,要想稳定自己的政权,就必须把所有的国家军政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下面有趣的历史编辑会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秦王嬴政开始认真阅读吕不韦和客人编写的《吕氏春秋》,分析吕不韦治理世界的理论和主张。

  《吕氏春秋》是一部类似百科全书的作品,有八、六、十二纪,共20多万字。这本书包含了春秋时期各派的理论,并进行了修改。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哲学、政治、社会道德、伦理等问题,但也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吕不韦本人认为它包括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实,因此被称为“吕氏春秋”。

  吕不韦为了精益求精,扩大书的影响力,想出了宣传这本书的绝妙方法。他让人把整本书整齐地抄在竹简上,挂在咸阳城门上,声称如果有人能改一个字,就奖励千金。消息传开得很快,人们蜂拥而至,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但没有人能改变书中的文字。当然,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吕氏春秋》已经达到了完美的水平,也可能是因为人们敬畏吕不韦的权力,没有人愿意脱颖而出。

  秦王嬴政虽然知道丞相吕不韦一直在大力支持和帮助自己,但他也看到吕不韦的政治主张与自己的政治主张有明显的不同。

  秦国自秦孝公任命商鞅以来,一直倡导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理国家,因此秦国始终保持着法治传统。但吕不韦的治国主张和《吕氏春秋》所宣扬的都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观点。在地方政权的设置上,《吕氏春秋》一书主张,在实施县制的同时,仍要广泛采用分封制。起初,老艾利用大片封地培养了自己的党羽和势力,秦王嬴政深恶痛绝,他再也不能允许分封制的存在。

  在《吕氏春秋》中,对人民的治理,提出了“德治”与“法治”并用的主张,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

  《吕氏春秋》还提出了限制君主权力的具体措施,如“任贤”、“择相”、“知人”、“接受建议”,明确反对君主专制和集权。

  因此,秦王嬴政对吕氏春秋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更何况吕不韦在老艾事件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秦王嬴政不忍心处死吕不韦。毕竟,吕不韦为扶立子楚为王子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吕不韦,秦王嬴政就没有今天的地位。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下令罢免吕不韦的官职,并将他遣返洛阳封地养老。

  秦王嬴政虽然把吕不韦送到咸阳,但还是不放心,派人去打听他的动作。结果有报道称,吕不韦回到洛阳后,各国派人看他的使者络绎不绝,有的还向他询问秦国的情况,有的甚至花了很多钱聘请他担任丞相。秦王嬴政听到这些消息后非常生气,担心吕不韦将来如果真的去别的国家,会成为后患。

  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嬴政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为秦国做出了什么贡献,让我如此重视你,让你身居高位,给你一大块封地。你和秦国有什么关系?让我叫你仲父!你心里应该明白这一切。你最好离开洛阳去蜀国。”

  吕不韦看到秦王的信后,心里百感交集。他承认自己对秦国尽职尽责,忠于秦王,从未做过越矩的事。但秦王嬴政现在却苦苦逼着他死!

  吕不韦明白他面前只有一条死路,于是他悲伤地喝了毒酒,摔倒了。

  吕不韦死后,成千上万的客人把吕不韦埋在洛阳的北芒山上。参加葬礼的人很多,场面也很大。秦王嬴政听到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下令分别惩罚参加葬礼的人:从其他国家来秦的人都被驱逐出境;如果是秦国人,就会流放或者搬走。

  秦王嬴政除了吕不韦外,还抛弃了吕不韦的治国主张,从此他将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治理国家。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