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真的不识字吗?在《明熹宗实录》的开篇有何记载?

  明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少年登基,面临内忧外患,却沉迷于做木匠活,像什么“沉香假山”、“灯屏”之类的,做得很精致,令人惊叹,被后人起了个外号——“木匠皇帝”。

  这位独特的皇帝是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因为这个爱好不符合皇帝的身份,而且他忙于木匠工作,对政府漠不关心,朱由校在后人眼中的形象逐渐成为一个文盲。例如,明朝的事情写道:“如果皇帝陛下(朱由校)的文化程度与魏公公相似,这似乎是残酷的,但这是事实,归根结底,天启之所以成长为准文盲(认字不多),是万历造成的祸害。万历年间,大臣齐诗教也曾上疏说:“皇长孙(朱由校)十有五岁,也不使授一书,读一字。万历年间,大臣齐诗教也曾上疏说:“皇长孙(朱由校)十有五岁,也不使授一书,读一字。”

  朱由校真的不识字吗?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在《明代宗实录》的开头,据记载,大学生刘一伟称赞朱由校批读奏章时的书法“体势端正,笔法浑厚”,并向朱由校表示祝贺。听了这些赞美,朱由校也不骄傲,反而回答说:“天寒作字少,不能工作。和时亲笔砚,还是有进步的。“(现在天气寒冷,写作少,写得不好。春天来了,我肯定会写得更好。)

  刘一,这位大学士,东林党的重要人物,饱学之士。他亲眼看到朱由校亲自阅读奏章,书法水平不错。这样的朱由校怎么可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

  太监刘若愚在崇祯年间写的《饮中志》也记载道:“虽然先帝(朱由校)不容易静坐阅读,但他可以注意大致...他平凡的陈翰很详细,但他不擅长草书,或者他没有时间学习。所谓“陈翰”,是指皇帝的书法。朱由校的楷书似乎写得很好,但他不擅长草书。然而,无论如何,他与“半文盲”并不匹配。你知道,朱由校的弟弟崇祯皇帝朱由检以书法水平高而闻名。天启皇帝朱由校与崇祯年龄差距不大,成长环境相似。一个是书法大师,另一个是文盲怎么可能?

  巧合的是,天启皇帝不止一个在明朝被传出“文盲”的谣言。他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被大臣们嘲笑为“不学习”。万历四十五年,礼部对上疏说:“。。在清明节,有一位36岁的皇太子没有学习。皇帝为什么要感谢别人呢!”这位36岁的皇太子指的是朱常洛。

  对于这一指控,朱常洛的父亲万历皇帝表示委屈。大臣们一说太子殿下不读书,他就回答说:“让内侍教读书!”然而,内侍(太监)的教学水平可能不是很好。最后,他拖了很长时间。朱常洛十三岁时,有机会正式出去学习。

  根据天启年间内阁大学士朱国珍的回忆,朱常洛读书时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齐毅不平凡”)。他可以“化词臣之句,隐藏”大臣说的话,加入自己的理解,“感觉更清晰”,理解力也挺好的。所以说朱常洛“不学”是不靠谱的。

  另一个据说是“文盲”的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在《明朝政治史》中,张显清说:“朱厚照读书很晚,八岁才出阁上学,但他从来没有真正读过任何书...朱厚照15岁登上皇位时,识字能力仍然非常有限。”大臣马文生也表达了对朱厚照“不学”的担忧。

  但事实上,朱厚照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他学习梵语、“胡说八道”和“所有人都知道”,甚至召见了一位葡萄牙语翻译,“学习他的语言很有趣”。很难想象,对各种外语如此感兴趣的明武宗不会认出自己的汉字。朱厚照在幸运大臣杨一清的住处时,还为杨一清写了几首诗,摘录了两首:

  其一

  司机亲临茂社堂,西书高挂龙章。

  升平宴罢明良会,盛事流传万载香。

  其二

  喝醉出门,劳卿再四劝金尊。

  南征已定旋师旅,第一人暴除残。

  应该说,这些诗是相当一般的,文字粗糙,没有藻类装饰,一眼就知道它们是原始的武宗皇帝写的。但无论如何,它总是高于油诗的水平。这首诗不是一个“有限的识字能力”的人能写出来的。朱厚照的文化素养确实很普遍,但如果他甚至没有最基本的文化水平,那就是胡说八道。

  那么,为什么大臣们说这三位皇帝“不学习”呢?我认为,也许他们为了吸引皇帝对王子学习的关注,特别夸大了事情的严重性;或者,在这些诗歌和书籍的人看来,皇帝的文化水平,这些“杂项学习”的爱好,和“文盲”没有什么不同。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