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文房四宝,那么古代的砚滴是如何控制水量的?

  人们常说文房四宝,那么文房用具只有笔、墨、纸、砚吗?事实上,没有笔筒、笔架、笔挂、笔洗、笔舔、笔船、砚滴、水雨、水雨、水雨、镇尺、臂架、墨盒、墨床、印章、印泥。。那么什么是砚滴呢?下面有趣的历史编辑将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宋代刘克庄在《蟾蜍砚滴》一诗中描述如下:

  儿童竞抚摩铸爬沙状。

  背像千岁的人,腹奈一轮怎么样?

  器蛟瓶罂粟小,功于几砚多。

  后世赖余波,所盛涓滴水。

  什么是砚滴?

  首先,我们应该从水盂开始。水盂也是一种文房用具,最早在秦汉时期使用。水盂是用来储水的,但有一个缺点:当水盂倒入砚台时,水流往往过多。

  因此,聪明的古人发明了一种可以控制水量的文房储水用具,有单独的进出口孔,水流缓慢——这就是砚滴。砚滴还有水滴、水滴、书滴、蟾蜍注等名字;一般来说,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城”。

  砚滴如何控制水量?

  考古学发现,早在汉代,古人就掌握了利用气压原理控制滴水分量的方法。汉墓出土的一些砚滴,背部有上下贯通,顶部有一个小孔的长管塞。用手指按压孔,将管塞插入罐内水中,形成管内外压差,水吸入管内;然后,继续按压,提起管塞,管内水不会下降;移到砚台上方,松开手指,管内水会下降,水可以磨墨。

  如何使用砚滴?

  历史上,砚滴的使用方法有几种,相似之处在于都采用了气压原理。从结构上看,所有的砚滴都有三个共同点:一是体积小,腹部中空,可以盛水;第二,高位有一个细孔,倾倒时可以滴水;第三,背面有一个圆孔与腹部相连,圆孔上有一个高管状器。

  可以说,砚滴充满了古人利用自然力量为人们服务的巧妙设计。砚滴的使用充分考验了人们整合自然力量对器物的控制,通过触觉感受砚滴内部的气压,通过视觉监测砚滴的出水量,结合自然力量虹吸原理,最终达到适当的出水量研究墨水。

  砚滴的发展历史

  砚滴的出现不应晚于汉代,最早是铜制的,后来改为陶、瓷、玉、石等材料,其风格、材质,历代都有创新,古雅别致,多姿多彩。

  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材质以青铜为主,造型古朴浑厚。如东汉铜玄武砚滴,做工精美,生动自然。

  南北朝时期的砚滴,材质多为瓷质,形状以动物为主,如蛙形、兔形等,也有其它形状的砚滴。

  值得一提的是,蟾蜍和玄武是最常见的砚滴形状。蟾蜍的吉祥意义毋庸置疑,玄武形砚滴的流行与八卦思想有关。砚滴储水的位置是伏羲先天八卦中的“坎”位置。“坎”位于文王后天八卦的中部和北部,这是玄武四神之一的位置。

  唐代砚滴造型小巧独特,除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

  随着宋代瓷器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燕滴作为文房品种之一,深受文人的青睐。燕滴风格新颖独特。龙泉窑烧制的燕滴是最好的。主题有船形、俑形、童牧牛形、鱼形等。

  青花砚滴出现在元代,主要产于景德镇窑,继承了宋代瓷器的风格。

  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自争奇斗艳,历代都有砚滴传世,特别是宣德时器的独特魅力。

  清代砚滴做工精湛,风格丰富,争奇斗艳。题材有人物、动物、瓜果等。釉色包括祭蓝、酱釉、绿釉、粉色等。材料包括铜、瓷、木、玉、紫砂等。

  民国时期,砚滴开始走下坡路,主要与书画业的发展有关。工艺水平远低于以前,形状也比较僵硬。

  燕滴始于汉代,盛于明清,衰于民国。如今,虽然燕滴仍被一些文人使用,但其观赏和收藏价值远远大于其实用价值。燕滴的兴衰与传统书画的进退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小缩影。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