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是由朱元璋创立的,为何却在中后期斗不过东厂?

  锦衣卫作为明代人人都害怕的特务机构,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然而,除了锦衣卫,明朝还有一段时间,四大特务机构并存,四处奔波。下面有趣的历史编辑将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锦衣卫原本是军事建制。明初军制相对简单,其基层单位为“卫”和“所”,京城禁卫军所辖卫所48处。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了12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是“锦衣卫”。锦衣卫的首领被称为指挥使,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它的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逮捕”,即部分是负责掌管侍卫、展示仪仗、陪同皇帝巡逻的锦衣卫,与传统禁卫军基本相同。虽然这些人被称为“将军”,但他们实际上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达皇帝的命令,并做保卫工作。这些人不是等闲的人,一个个长得牛高马大,虎背熊腰,中气十足,声音洪亮,从外表上看相当威严,对人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负责“巡查逮捕”的锦衣卫,是锦衣卫不同于其他朝代禁卫军的特殊之处。

  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是做仪仗礼仪。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杀英雄,他认为刑事部、大理寺、都察院等司法机构不容易使用,所以他提高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刑事侦查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专理皇帝指定的案件,有自己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讯问、处决,无需经过一般司法机关。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统领官叫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叫校尉、力士。在执行缉盗取奸任务时,校尉和力士被称为“缇骑”。最少时间为1000,最多时间为6000人。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然后凭能力和资历逐步提升。与此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朱元璋起兵夺取世界。朱迪用武力夺取了侄子的国家。由于这种出身的特殊性,明朝对维护皇权有着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这使得锦衣卫的“巡查逮捕”功能无限扩大。锦衣卫的指挥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故,既打击异己,又作为自己晋升的资本。比如明朝成祖时的纪纲,明武宗时的钱宁等。,当他们掌权时,从宰相藩王到平民,他们都在他们的监视下。只要他们的命令稍微逆转,他们的家庭就会破裂和死亡,全国都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

  臭名昭著的北镇抚司监狱里关满了各种无辜的人,无数正直的人死于锦衣卫的酷刑。更可怕的是,这种可怕的氛围,不同于唐武则天的短期出现,明朝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和官僚之间的关系,使官员、人民、军队和皇帝离心,有些人甚至评论说,明朝不是死于侵略者,而是死于工厂卫士。

  据说明朝开国重臣宋连,性格诚实,虽然年纪大了,办法还算得力,让皇帝满意。有一天下朝回家,大概是因为总是早起上朝。另外,年纪大了,身体有点虚弱,太累了,就顺口写了一首诗:“四鼓咚咚的衣服,下午看到太晚了。何时遂得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一见宋连就说:昨天做得好!但我并没有觉得你迟到啊,还是改成“忧”吧。吓得宋连赶紧拜倒谢罪。当代宰相只是偶尔在自己家里感叹,没想到第二天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可见锦衣卫势力之大。

  锦衣卫的另一个著名功能是“执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违纪的士大夫的酷刑。一旦一名官员激怒了皇帝,并被宣布加以廷杖,他立即被剥去官服,双手绑在一起,被拘留到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受刑人裹在一块大布里,一声“打”字,棍子像雨一样落在他的屁股上。犯人是锦衣卫校尉,他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技术娴熟,能够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准确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个人的脚像八字形一样张开,说明他们可以把棍子留给下一个活着的人;相反,如果脚趾向内靠近,棍子下面的人只有一条死路。拐杖结束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地摔倒,此时布中人即使不死,也会去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身心都是极大的伤害,但皇帝乐此不疲,锦衣卫也对此情有独钟。

  除锦衣卫外,明朝还有另外两个特务机构,即东厂和西厂。明成祖朱棣是东厂的创始人。朱迪在发动“靖难之战”夺取侄子王位后,一直担心王位不稳定。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谣言时有出现。另一方面,朝廷的许多大臣不太支持他。朱迪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专制机构来巩固政权,但他觉得宫外的锦衣卫不够用,所以他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等。因此,在他看来,他们仍然认为宦官更可靠,他们位于宫殿里,便于联系。

  就这样,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成立了由宦官领导的侦缉机构,因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与金衣卫同等权力”。起初,东厂只负责侦查和逮捕人员,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被逮捕的嫌疑人应交给金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领导叫东厂掌印太监,也叫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此外,东厂还有1000户、100户、掌班、领班、司房。具体负责侦缉的是服役长和服役。服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叫档头。服役就是我们俗称的服役。


  东厂的侦查范围很广。朝廷将审理重大案件,金衣卫北镇抚司将受到折磨和重犯。东厂将派人听取审判;朝廷的每个衙门都有东厂的工作人员,监视官员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的衙门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境报告和池塘报告,应派人检查东厂;即使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必需品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查范围内。东厂获得的信息,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比锦衣卫必须以奏章的形式报告,要方便得多。

  东厂府衙,大厅左侧供奉岳飞的雕像,右侧刻有胰式案例的故事。历届东厂厂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厅西侧的祠堂里,大厅前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不幸的是,东厂工作人员的行为与这些装饰品相去甚远。

  东厂番子每天都在京城大街小巷活动,不是完全为朝廷办事,而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经常罗织犯罪,诬告良民,然后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明中后期,东厂的侦查范围甚至扩大到全国。就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让全国每个人都处于危险之中。东厂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关系密切,位于皇宫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与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为上下级,在宦官权倾朝野的时代,锦衣卫指挥使东厂厂主甚至下跪磕头。

  与东厂相比,西厂在历史上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明宪宗成化时期,首先在首都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然后另一个妖道李子龙用左边的路迷惑了人们,甚至抓住了许多太监,意图不当。尽管李子龙和他的党徒最终被锦衣卫一网打尽,但明宪宗深感侦刺力量的不足。于是他身边的小太监王直被选中,派往宫外打听消息。王直抓住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向宪宗收集了许多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很满意,希望他继续这样做。

  几个月后,宪宗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首领是汪直。西厂军官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这些人自行选拔下属。短短几个月,西厂人员极度扩大,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西厂的成立原本只是为了刺探皇帝的消息,但王志为了升职发财,拼命构建重大案件和重大案件。办案数量、速度和涉案人员远远超过东厂和锦衣卫。西厂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侦探网络,主要目标是北京内外的官员。一旦他们怀疑某人,他们就会立即被逮捕。他们不必事先得到皇帝的同意。当然,在那之后,他们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并努力使案件越大越好。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一言一行不太好,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在这种情况下,西厂成立仅5个月,就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恐慌。以大学士尚璐为首的辅臣集体写信,向宪宗痛苦陈西厂的危害,并逐一举报王直接处理的违法行为。收到奏章后,宪宗震惊了,于是撤销了西厂,解雇了西厂的人员。但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的心思后,主动上书,大肆吹捧王直。宪宗喜出望外,立即恢复西厂,废与举只相隔一个月。王直复出后,办案更加严酷,戴缙也得以升职。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王志带领西厂办理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尚璐、项忠等逐一切断,他的权力也达到了极限。后来,王志极度扩张的权力引起了皇帝的警惕。王志最终被调出首都,西厂解散。

  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次崛起,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此时,西厂和东厂都是由刘瑾指挥的,但两者并非相互合作,而是争权夺利,相互拆台。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建立了一家由自己直接领导的专家工厂,其功能与东西工厂相同,但调查范围较大,甚至包括东西工厂和金衣卫。有一段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并存,天下骚动。直到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工厂卫生特务制度是皇帝个人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个人政治措施。它最大的效果是你不知道你是否被特务监视,从而产生一种随时监视的感觉。任何不够“诚实”的行为都可能造成不可预测的可怕后果,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顺从地做一个顺民。但是,整个国家最终还是倒霉了,特务们权力倾滚,残害忠良!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