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事实力那么弱,为何却能坚持那么久?

宋朝虽然军事实力相对较弱,但其之所以能够坚持那么久,主要是因为其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略和政治手段。首先,宋朝重视城防建设,修筑了一系列坚固的边墙和要塞,有效地抵御了外敌的侵袭。其次,宋朝注重外交手段,通过婚姻联姻和外交贡赋等方式,与邻国保持友好关系,减少了战争的可能性。此外,宋朝还实行了保境安民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使国家得以稳定运行。综合而言,宋朝在军事实力薄弱的情况下,通过稳定的防御体系、灵活的外交手段和良好的内政管理,成功地延续了自己的统治。

  说到宋朝,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个词就是“弱宋”或“冗兵”、“靖康之耻”。总之,宋朝的文弱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是的,宋朝的军事能力确实不如辽金元这样勇敢善战的少数民族政权,但无论如何,宋朝的历史已经结合了319年。单靠花钱买和平能支撑这么久吗?

  显然不是。与人和谈也需要军事资本。如果你的军队真的很脆弱,为什么要花时间和你和谈呢?最好把你所有的土地人口和材料都当作你自己的吗?

  因此,在评价宋朝的军事能力时,结论不能极端化。宋朝300多年的历史并非一直无法战斗。例如,在北宋早期、南宋早期和南宋末期,面对契丹、女真和蒙古,宋军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甚至出现了岳飞、吴杰、孟巩等战神。与南宋初期岳飞、吴杰、韩世忠等人的抗金史、南宋末期孟巩、余杰等人的抗蒙史相比,北宋初期的抗辽史似乎是最被鄙视的。

  俗话说“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反映了人们对北宋军队的普遍质疑态度。这句话有些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让人觉得“北宋缺将”的原因是南宋名将太多,如岳飞、韩世忠、吴杰、刘凯、曹友闻、孟巩、余杰、王健、张觉等。,所以相比之下,北宋名将很少;但是北宋名将真的很少吗?事实上,在宋辽20多年的战争期间,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抗辽将军,他们在对辽的战斗中多次获胜。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五个。通过他们的故事,也许你能感受到北宋初期的不同。

  李继隆是北宋开国名将李处云的儿子。他几乎参加了宋太宗宋真宗时期北宋和辽的所有主要战役。他多次击败辽军,堪称北宋抗辽第一名将军。二十多岁时,李继隆带兵打仗,作战非常勇敢,参加了灭南唐和灭北汉的战争。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灭北汉后决定北伐辽国。李继隆和郭守文是宋军的先锋。虽然北伐最终失败,但李郭两人两次破敌。

  《宋史·列传十六》:讨幽州,与郭守文领先,破契丹数千人。以范阳为先锋,以守文为先锋,大败于湖翟河南。

  在太平兴国四年后,辽军大举南下。宋太宗派遣李继隆、刘廷翰、崔翰、赵延进等将领率领8万宋军迎战。两军在满城相遇。李继隆主持宋军改变阵型。最后,宋军赢了,杀了1万多敌人,俘虏了3万人。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李继隆、潘美、杨业等宋军将领在雁门与辽军相遇,展开血战。杨业率领部门成功进攻,辽军惨败。潘美和李继隆直到辽国的灵丘才回来。战后,李继隆担任定州驻泊都监,驻扎在河北抗辽前线,并经常主动攻击辽军。

  《宋史·列传十六》:尝试领兵出土箍寨,与贼作战,获得牛羊,车帐众多。诏书赞美。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发动了第二次北伐,李继隆隶属于曹斌的东路军。起初,东路军进展非常顺利。李继隆首先帮助宋军先锋薛继昭在固安南部击败数千辽军,然后与宋军先锋部队连接到固安和新城,然后赢得涿州。在激烈的战斗中,李继隆左腿中箭,血流不止。后来东路军遭遇惨败,傅潜和米信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李继隆的部队在胜利后安全撤退宋境。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李继隆被授予侍卫马军指挥使、领保顺节度使。今年9月,契丹南下打唐河,李继隆不顾朝廷禁止出兵的命令,率军迎战袁继忠,击退辽军,斩首1500级,获马万匹。端拱两年(公元988年),辽国率领8万大军南下越耶律休哥。李继隆率军迎战,尹继伦成功偷袭。李继隆趁机掩杀,一直追击徐河,辽军大败。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20万铁骑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禅城。形势危急,宋真宗亲征。当时55岁的李继龙主动请缨,担任“开车前东西排队使”。面对成千上万的契丹铁骑进攻,李继龙在陈石禅城外毁车,不仅打败了契丹骑兵,还追求了几英里。回京后,他在检校太师的基础上加开府仪同三司。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56岁的李继隆因病去世。宋真宗穿着丧服去李继隆家哀悼。他辍朝五日表示哀悼,追求中书令,并被称为“忠武”。

  北宋著名将军杨业,即杨家将故事中的杨老令公,原本是北汉将军。后来,宋太宗摧毁了北汉,所以杨业回到了宋朝。在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辽军队在雁门展开了激战。当时,宋军的主要将军是潘梅、杨业和李继隆,第一个成就是杨业。当时,杨业率领数千名骑兵从小路绕过辽军,使宋军形成进攻势头,辽军大败。

  杨业战争勇敢,被辽国人称为“杨无敌”,以至于辽军只要看到杨业的旗帜就会主动撤退。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宋兵分三路伐辽,杨业担任西路军副帅。起初,西路军进展非常顺利,甚至拔云、应、环、朔四州。但由于东路军惨败,辽军10万骑兵奔赴西路,宋太宗迅速命令西路军掩护四州人民撤退。杨业主动寻找辽军决战,掩护人民撤退,因为他无法忍受监军王淑的嘲笑。由于教练潘美未能按照约定在陈家谷口埋伏兵马,杨业全军覆没,杨业本人受伤被俘,最终死于绝食三天。

  据《宋史》记载,在被俘之前,杨业手刃数十百人,身上有几十处伤口,可见杨业的勇敢和当时战局的悲惨程度。

  《宋史·列传三十一》:

  被几十次创伤,士卒筋疲力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进不去,便为契丹所擒...不吃东西,三天死。

  事后,监军王淑被革职充军,潘美被连降三级,杨业的故事从此广为流传。

  一开始提到北宋抗辽历史是最被鄙视的,因为有太多的北宋将军被遗忘了,事实上,他们静静地躺在宋史传记中,但没有人关心,关心,好像他们在抗辽战场上几十年的骄傲和成就被一个有争议的禅元联盟抹去。

  在众多被遗忘的将领中,范廷召绝对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后周柴荣在位时,他担任了殿前指挥使的职务,并与柴荣一起四处作战。后来,北宋成立后,他参加了灭北汉的战争。

  在雍熙三年北伐辽国的战斗中,曹斌指挥的东路军有10万人。范廷召开幽州路前军指挥使,任东路军,相当于为宋军打头阵。当时,宋军先锋部队的将军薛继昭最接近李继隆的部队。三人首先在固安南部共同击败辽军先锋部队,然后连接固安和新城,一举夺得涿州。范廷召在战争中被流矢射中,血水将盔甲染成红色,但他看上去自若,督战益急,得到了宋太宗的好评。

  《宋史·列传四十八》:廷召复与贼战,中流矢,血迹甲缕,神色自若,督战益急,诏褒之。

  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耶律休哥南下,范廷召和李继隆正面迎敌,与尹继伦大败辽军,斩首数千级。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圣宗率军亲自南征,宋真宗也前往河北前线监督战争。范廷召在颍州西部与契丹作战,斩首2万级,向北追到莫州东部30英里,斩首1万多人,夺回被契丹掠夺的数万人。班主任结束后,加拿大检验学校的太傅、益福义和大厅前的指挥官都被改变了。

  《宋史·列传四十八》:廷召与战颍州西,斩首2万级,逐北至莫州东30里,再斩首1万多人,夺其所掠的老幼数万口,契丹逃走。

  咸平四年(1001年)正月,范廷召病重,宋真宗亲自前来探望,不久之后,范廷召去世,享年75岁,获赠侍中。

  潘美

  虽然潘美是杨业之死的负责人之一,后来被小说丑化为潘仁美,但事实上,作为北宋开国的功勋战将,潘美在抗辽战场上也取得了许多成就。

  太平兴国北伐四年后,潘美被授予三交部署的职务,留在宋辽边境。当时,在三交西北300英里处,有一个地方叫固军,是北方的咽喉。潘美攻击并占领了这个地方,并在这里储存粮食,驻扎在军队和马匹上。从那时起,北方就稳定下来了。

  《宋史·列传十七》:三交西北300里,地名固军,其地险阻,为北咽喉。美潜师袭之,便据有其地。由于积粟屯兵以守,北以宁自然。

  虽然杨业在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的雁门战役中做出了第一贡献,李继隆也参加了比赛,但潘美是那场战役的最高指挥官。雁门战役终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潘美显然也做出了贡献。

  雍熙三年北伐期间,潘美担任西路军主教练,指挥西路军连接云、应、环、朔州。西路军一度势不可挡,但不幸的是,由于东路军的惨败,她不得不撤退。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加官同平,几个月后去世。他67岁,离杨业去世只有一年。

  荆思是北宋初期非常凶猛的将军,从士兵到将军。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四年来第一次北伐时,一人杀死了30名辽军。在太平兴国五年后,契丹来袭。荆思只带领1000名士兵与辽军展开激战,杀死了700多名骑兵。辽军想渡河逃跑。荆思追上后,杀死并俘虏了许多人。

  雍熙两年,荆思带领军队进入辽境,迅速攻打飞狐门。辽军来增援。荆思带领军队再次战斗,亲自斩首了100多个级别。辽军士兵被他的凶猛吓坏了。1000多名分散的辽军在野外。荆思大声喝止了他们。辽军都摧毁了弓弦,折断了箭尾,顺从地向他投降。

  后来,景思继续与田重进、李继隆、范廷召等人作战。他一生经历了150多次战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大中祥符工作了七年,担任郭州防御使、嘉宁环庆副部署,同年去世。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