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李自成的进攻,崇祯帝为何不南迁?

面对李自成的进攻,崇祯帝为何不南迁?这是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崇祯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正以迅猛的势头向北京逼近。在这个危机关头,为何崇祯帝没有选择南迁,而是选择了留在京城坚守到底?这个问题牵扯到历史、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并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些解读和思考。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你知道吗?接下来,有趣的历史编辑将向您解释

  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元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随后,在李自成的亲自带领下,顺军向东挥手,剑指北京。

  此时,坐在北京紫禁城,皇帝宝座上的崇祯皇帝,应该已经意识到北方无法保护。

  但直到两个多月后,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崇祯才趁顺军前主动放弃北京,从零开始留在南京。

  有东晋和南宋的先例,政府南迁是一项值得考虑的战略,但崇祯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事实上,崇祯并非没有想过南迁,根据《明史·崇祯本纪》的记载,他与群臣商量过这件事:

  二月,丁亥,诏天下勤王。命廷臣上战守事宜。左都御史李邦华、右蜀子李明瑞请南迁及太子抚军江南,均不允许。戊子,陈演致仕。

  三月,辛毛、李建泰请南迁。任晨,召廷臣在平台上,示建泰疏,说:“国君死亡,我怎么去?”李邦华等人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蒋德靖致仕。

  此外,在《明史·蒋德靖传》中,崇祯还询问了内阁辅臣陈演和蒋德靖对南迁的看法:

  二月,皇帝以贼势逐渐逼迫群臣会议,并于22日播放。都御史李邦华密疏云辅臣知而不敢言。翼日,皇帝问了什么。陈演以少詹事项于东宫南迁议对,皇帝视而不见。德静从旁边称赞,皇帝没有回答。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在李自成兵下城之前,相当一部分臣子曾建议南迁,包括陈演、蒋德靖、李邦华、李明瑞、李建泰、项羽等。

  但崇祯否决了他们所有的建议?那么,崇祯为什么拒绝了他们的建议呢?

  当时崇祯要南迁,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首先,南迁相当于放弃整个北方的领土,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谁来承担责任?

  第二,崇祯带北京朝廷南迁,南京留守朝廷能否真诚接受。

  第一个问题是正常的。毕竟要放弃大片领土,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国”转变为南狩。当然,政治影响需要考虑清楚。

  第二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崇祯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皇帝。他想去哪里取决于谁的脸?

  从历史书上几位臣子的实际建议和崇祯皇帝的反应来看,上述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得到崇祯想要的答案。

  就责任而言,崇祯希望朝臣们提出南迁,以免世人或历史书称他为逃亡皇帝。崇祯仍然需要面子。这是历史公论。

  而且崇祯最想建议他南迁的是两位辅臣,陈演和蒋德靖,让辅臣提出来,皇帝再接受,规格和手续都足以阻止公众。

  然而,这两个人都敷衍了崇祯,他们之前是项羽提出的“东宫南迁”。显然,他们不想承担丢弃领土的责任。他们宁愿被罢免,也不愿出头。

  同样,虽然其他臣子也提出了南迁,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提出了皇太子南迁,而不是崇祯南迁。

  也就是说,既没有足够的辅臣站出来为崇祯南迁承担责任,也没有人建议崇祯南迁。崇祯很无奈。

  崇祯想摆脱负面的政治负担,所有的辅臣也不想背负这个政治负担。

  就崇祯的性格而言,帮助崇祯背负这个负担可能还没有好的结局。未来,提出让崇祯南迁的人很可能会被甩出去当群情汹涌的替罪羊。

  但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崇祯想南迁,默契地反对崇祯南迁,却只提出让皇太子南迁?

  崇祯的拒绝也是因为群臣只提议让皇太子南迁。

  所有问题的根源不在崇祯、皇太子,而在南方的东林党。

  当时,南京的留守朝廷基本上掌握在东林党手中。北方朝廷南迁后,只能看他们的脸。东林党是否配合是重中之重。

  从崇祯继位到崇祯灭亡,明朝的财政一直得到东林党主导的江南地区的支持。他们有足够的信心。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自继位初期以来,崇祯与东林党打得火热,执政中后期,与东林党的关系相当恶劣。

  这是因为崇祯不仅在袁崇焕事件发生后(袁崇焕被杀前的内阁是东林党内阁,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东林党,也是袁的后台)开始政治防范东林党,不允许东林党人入阁。

  也因为崇祯朝的整个财政问题,崇祯只向江南要求,没有回报,引起了东林党对他的怨恨。

  简单来说,东林党不喜欢崇祯皇帝。如果崇祯去南方,双方就不能有效合作。

  到崇祯十七年,东林党已经达成了放弃北方和崇祯的共识。

  不管他们的共识和想法是否正确,就具体情况而言,他们都有信心。

  首先,他们控制着江南,不缺钱。其次,南京有一个完整的执政团队,只有名义上的皇帝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政府。

  这样,东林党为什么要让崇祯这个性格坚强,与他们关系不好的皇帝过来?

  东林党的目标是一位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皇太子朱慈朗。年轻无经验的朱慈朗来到南京,有利于东林党控制新朝廷。

  从提出让皇太子南迁的两个主要建议人的成分可以看出这一点。

  例如,在陈演和蒋德靖两位辅臣同意的“少詹事项于东宫南迁议”中,他是唯东林党马首是瞻,根据《明季北略》记载:

  玉素巨宦,初在魏党,旋媚东林求脱,然后复故,家起华门,突然致富。

  另一位左都御史李邦华的教师是邹元标(天启朝去世),他与赵南星、顾宪成并列“东林三君”之一。他是一个更标准的东林党人。

  虽然李邦华后来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不屈殉国,但他在政治上与东林党同气连枝。

  因此,项羽和李邦华,他们对皇太子南迁的建议,都是站在东林党的政治需要上的。

  事实上,这很清楚地告诉崇祯,江南不欢迎他,要想延续大明朝,让皇太子朱慈郎来,至于崇祯,就“君王死亡”吧。

  东林党正在阻挠崇祯南迁。当时,两位辅臣陈秀和蒋德静明白了这一事实,所以当他们不愿意帮助崇祯承担丢弃领土的责任时,他们敷衍了崇祯的主张。

  即使他们跟随崇祯的心,提出让崇祯本人南迁,也会因为骨气、卖国等原因受到朝中东林党人的攻击,进而迫使崇祯否决他们的提议。

  崇祯也懂,正是因为懂,他才很无奈,人家不欢迎他,去了能做什么?做傀儡比殉国好。

  至于没有政治经验的皇太子,他更不愿意送过去。崇祯本人不愿意当傀儡,儿子不愿意当傀儡,也不愿意把正义送给东林党。

  因此,崇祯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天子守国门”,然后“君王死亡”,这是他的命运和责任。

  临死前,崇祯只是告诉几个儿子藏在民间,不要让他们跑到江南。

  崇祯的谢幕,也可以说是东林党逼迫的,他也因为上吊殉国而承担责任,才会被后世几乎所有人同情。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