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魏延至死都是蜀汉之人,是蜀汉的大忠臣?

  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么下面有趣的历史编辑就给大家带来一个详细的介绍,魏延无愧于蜀汉,配得上刘备、诸葛亮、刘禅,是吗?让我们看看!

  建安十六年(211年),魏延作为刘备的部曲,跟随老板刘备应刘章的邀请,入川帮助刘章抵抗张鲁。刘备和刘章分手后,魏延和黄忠作为刘备的主力将领,一路攻城略地,打败了刘贵、张任、凌苞、邓贤等人,平定了广汉县,为最终夺取成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晋升为牙门将军。魏延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一步,逐渐成长为刘备军队的中坚力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刘备越级晋升魏延为汉中太守,由牙门将军晋升为镇远将军。刘备的举动超出了大家的预期,令人震惊。当时人们以为汉中太守一职,不是张飞,而刘备却任命了名不见经传的魏延。魏燕也不负众望,向汉中王刘备保证,如果曹操来袭,我就能守住汉中,万无一失。如果曹操只派将领带领10万军队到来,我就可以解决了。刘备和群臣对魏延的回答非常满意,认为魏延能守住汉中。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时,魏延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子午谷奇谋”。据《魏略》记载,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自己的建议。他准备亲自带领5000名精兵从子午谷到长安,吓跑了花花公子夏侯和诸葛亮的军队在潼关会见他。然而,诸葛亮无情地拒绝了这一冒险军事计划。诸葛亮一生用兵,只有“谨慎”二字,他考虑的是万一失败有多大的损失。这也导致诸葛亮在战局不利的时候,不敢孤注一掷,而是退回。比如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果断撤兵,就是一个例子。诸葛亮拒绝军事计划后,魏延无怨无悔,继续像以前一样为蜀汉作战。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曹真带领三大军进攻蜀汉汉中,蜀汉准备迎敌。魏延带领一个偏师西入羌中,攻打曹魏凉州。在这场战争中,魏延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大打破了费瑶和郭淮,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战后,他还因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和征西将军,并被授予假期,被授予南郑侯,达到人生巅峰。

  因此,在诸葛亮时期,魏延一直冲锋陷阵,作为蜀军的先锋,遇水搭桥,逢山开路。他也屡立战功,配得上诸葛亮。

  《魏略》:诸葛亮生病了,被称为延等云:“我死后,但我要保护好自己,谨慎不要回来。”让延拍做自己的事,密持丧失。延遂匿之,行到褒口,就是发丧。明长史杨仪宿与延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怕受害,是张言延欲举众北附,于是率其众攻延。延本没有这个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以上是《魏略》中对魏延死亡的描述。当诸葛亮病重时,他把军队托付给将军魏延,让魏延暂时成为三军统帅,秘密撤回蜀汉。长史杨仪害怕与自己有仇的魏延掌权后,对他不利,于是造谣魏延想叛逃曹魏,于是号召大军攻打魏延所部。为了保存蜀汉的活力,魏延没有心思与杨仪作战,于是带领自己的亲兵逃到汉中,却被马岱追上杀害。

  这个版本明显不同于陈寿的《三国志》。有人说《魏略》是曹魏故意编的,是为了诋毁蜀汉。魏延被称为大忠臣,杨毅是恶棍。我还想说,胜利者杨仪故意抹黑三国志中魏延与杨仪的斗争。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他对外说什么就是什么,别人只能说道听途说。如果他说得太多,假的自然会变成真的。魏延被杀时,陈寿只有一岁,不可能亲眼目睹。因此,他也是道听途说,魏延的事迹并不一定比魏略更准确。

  在这里,我们不需要争论魏略和三国志哪个更可信。无论是《三国志》还是《魏略》,都记载魏延被敌人杨仪派去马岱追杀。你想,当时蜀汉将军极度匮乏,连老将军廖华都要当先锋,而杨仪却擅自杀了数一数二的将军,导致蜀汉后期将军更加匮乏。而且,杨毅没有擅自处决魏延,他是一个重要的大臣。他最正确的方法是抓住魏延,把他交给后主刘禅处理。他是杀是割,皇帝决定。

  因此,魏延一直不愿与杨仪作战,也许考虑到自相残杀,会消耗蜀汉的有生力量,于是才逃走。如果魏延想和杨仪决一死战,杨仪可能打不过他。他也没有叛投曹魏,直到死都是蜀汉的人,是蜀汉的大忠臣,配得上后主刘禅。刘禅还收到了魏延和杨毅的书,质疑魏延。蒋婉等满朝文武不信任魏延。这是他们的事。只能说明魏延没有结党营私,人员不好。魏延直到去世才背叛蜀汉,对蜀汉做了坏事,“忠奸自在人心”。在《三国志》中,陈寿评论魏延道:

  延既善养士卒,勇敢过人,性矜高,当时都避之不及。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