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为什么会不遵诸葛亮遗命,与杨仪相互攻杀?

  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么下面有趣的历史编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毅率军互相攻杀。魏延真的想谋反吗?让我们看看!

  《三国志·魏延传》载有“魏延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主入蜀”。东汉时期,义阳隶属于荆州部南阳县平氏县。据推测,魏延应在刘备驻军新野期间投资刘备,然后作为部曲跟随刘备在建安16年(211年)入蜀。

  刘备夺取益州期间,魏延多次取得战功,在“益州之战”后被任命为牙门将军。虽然“牙门将军”在《通典》中被列为杂号将军,但这是由于刘备官职过低造成的。事实上,他是一位重要的将军,经常伴随着主人,参与军事战略,并代表他领导亲兵。他不仅需要勇敢、文学和武术,而且必须忠诚。由此可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

  建安24年(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后,自力更生为汉中之王。然而,他在任命汉中时过于守时,并没有选择得到广泛支持的张飞。相反,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魏燕,并将他提升为镇远将军。由此可见,刘备对长期跟随他的魏燕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和期望。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魏延忠实地履行了守卫汉中的职责,没有给曹魏留下任何机会。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后,魏延被晋封为镇北将军。刘备去世后,王子刘禅继位,魏延被封为都亭侯。

  此后,从建兴五年(227年)到建兴九年(231年),魏燕四次跟随诸葛亮北伐。他不仅取得了许多成就,而且在第一次北伐时也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阴谋”,但没有被诸葛亮采纳。北伐结束后,魏燕仍然承担着守卫汉中的任务。在此期间,魏燕因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和征西将军,并被授予假期,并被授予南郑侯。

  如上所述,魏延在蜀汉集团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忠诚,刘备也非常宠爱和重用。至于“脑后反骨”的说法,只是《三国演义》的说法。然而,魏延性格上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傲慢,最终的悲惨结局与此无关。

  魏延从不背叛蜀汉之心,悲惨的结局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性格

  魏燕虽然聪明勇敢,但极其傲慢,自称早早跟随刘备,根本不看那些后起之秀,导致他与刘燕、杨毅等人交恶,甚至多次用刀杀死杨毅。幸运的是,诸葛亮、费毅和其他人建议他没有造成重大灾难。

  至于杨毅,诸葛亮曾评价他“性格狭窄”,也就是说,他不耐烦,心胸狭窄。当魏燕和自己抱怨时,杨毅非常怨恨,但由于魏燕非常受欢迎,权重很高,杨毅自己的资历很浅,地位很低,所以他选择了暂时的宽容。

  建兴12年(234年),诸葛亮率领军队第五次北伐。魏延担任先锋官。同年秋天,诸葛亮病重。临终时,他与长史杨毅、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量了身后的事情。他死后决定撤军,并作出魏延断后的决定。并明确提到,如果魏延拒绝接受命令,他就不用担心他了。

  不久之后,诸葛亮去世了。为了确保军队的顺利撤军,杨毅和其他人秘密地没有丧失。根据诸葛亮的遗产,费毅命令魏燕撤军并断绝。魏燕听说后说:“虽然总理死了,但我还在那里。亲戚和官员可以埋葬它。我将带领军队进行北伐。我怎么能因为他的死而浪费世界上的重大事件呢?此外,我怎么能听从杨毅的安排,愿意成为一名破碎的将军。”

  听了魏燕的态度后,杨毅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不再关注魏燕的态度,直接带领军队开始撤退。魏燕得知后很生气,认为杨毅故意忽视自己,所以他也带领军队开始撤退,日夜赶到杨毅军队,摧毁了沿途所有的路,并打算在杨毅回到成都之前赶回成都。

  就在两人带领你追我回成都的同时,魏延和杨毅先后上书指责对方谋反。刘禅收到书后很难做出决定,所以他想向中国大臣征求意见。魏延虽然权重很高,但由于长期在外统兵,与朝中大臣的接触较少,由于性格问题,与朝中许多大臣的关系较差。因此,董允、蒋婉等人对杨毅表示信任,怀疑魏延。

  在朝中局势不利的情况下,魏延率军抵达并占领南谷口,并对随后赶来的杨仪大军发动进攻,杨仪命令王平抵抗魏延。王平来到两军阵前,骂魏延的第一军“公亡,身体还不冷,你怎么敢乃尔!”结果魏延“军分散”,魏延和他的儿子数量不得不逃跑,杨仪派马岱赶上魏延并杀死他。

  马岱砍下魏延的头,献给了杨仪,杨仪把头踩在脚下,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吗?”然后他杀死了魏延三族,这表明了杨仪对魏延的仇恨。

  如上所述,魏延不遵守诸葛亮的遗命,与杨仪相互攻杀,完全是因为自身的性格缺陷,而不是所谓的叛逆。《三国志》也明确指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但想除杀仪等。”元代郝静也认为,魏延被杀是杨仪“以私愤杀将,罪浮于延”。可见,魏延之死是因为与杨仪争权,两人长期矛盾造成的,魏延根本没有造反的意图。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