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藩镇割据为什么能够持续一个半世纪?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统一和分裂现象是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政治过程。连说书人的口头语都是“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分裂”的意义,我们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汉末和唐末被统一的政权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权。换句话说,统一政权的分裂只出现了两次,一次又一次,而不是一次又一次。许多人通常认为辽宋对抗和金宋对抗不是由政权分裂而来的,而是由不同政权并立而来的。

  辽的前身契丹政权比北宋早出现,改国号为辽,也早于北宋开国。在与南宋并存之前,金战胜了辽政权。至于秦统一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分裂时期,而是视为不统一阶段。西周不是中央集权制国家,而是封建国家。封邦建国制度本身的形式是封国之间的并立。此外,汉末与唐末造成的分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汉末造成的分裂时间很长。如果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隋灭陈,前后有390年。从汉献帝兴平两年孙策割据江东算起,就更长了。而唐末的分裂从后梁太祖开始,到宋太宗灭北汉,只有73年。

  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中央集权制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分裂次数少,分裂时间短?这个问题很大,不容易一下子解释,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这个制度后,随着历史的进步,技术上不断改进,使得中央集权程度越来越高,分裂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即使一旦分裂,也会更快地走向统一。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历史,只有王朝的变迁。然而,他不知道中国历史的机制是渐变而不是突变。从更长远、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演变是有害的,即继承前代制度和改革的一面。继承是为了保持一致性,改革是为了适应新形势。所以孔夫子在回答子张“十世可知问题时,回答“殷因夏礼,其损益也可知;周因殷礼,其损益也可知,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从过去的朝代学习历史经验教训,对前代制度采取有害有益的政治措施,已成为中国历代政权运行的基本背景。

  唐朝最终因藩镇分裂而分裂,但由于藩镇的平衡和中央政权的维护,比唐初的完全统一时期持续了更长的时间。这是一个有点奇怪的现象,这表明唐朝在吸取东汉分裂和死亡的教训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并不完美,所以唐朝仍然不可避免地死于分裂,所以后来的宋朝更加措手不及,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因此,宋朝以后,王朝的复亡并没有因地方分裂而造成。由于唐代后期藩镇并立的双重性,一方面是唐代分裂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维护中央政权不堕落的因素,历史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精力对这一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的关键在于中央、藩镇与州的政治关系,或讨论藩镇与州的关系,或分析州与中央的关系,或辩证中央与藩镇的关系。或综合两方论,或统一三方进行分析。其中,中央与藩镇的关系在粗线上相对明确。一方面,河朔诸镇的分离状态使唐末的统一形势变得跛脚。另一方面,东南八道的忠诚和经济支持使中央政权运行起来,另一方面,边缘藩镇处于不可分割的状态。但在中央能控制的藩镇中,中央、藩镇与州之间存在着最重要的关系。在安史之乱之前,中央政府一直希望保持直接领导州县的状态,而藩镇则希望控制所属州县,以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在这种拉锯竞争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唐代后期维持了150年,远远超过了中国的一些统一王朝。事实上,唐初的地方政治制度设计考虑了东汉的教训,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略低于以下三点:一是没有高层政治区域,中央直接领导国家单位;一是减少国家一级政治区域,防止人力和财政资源过多;三是不划定监察区域,避免转化为行政区域。这一措施最大的缺陷是中央政府的管理范围太大,难以完善。因此,唐玄宗仍不得不划定15个监察区,为今后的藩镇分立奠定了地域基础。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