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戏剧 仡佬族的阳戏有什么特色

仡佬族阳戏

佬佬族文化丰富多彩,民间艺术极具特色,而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不是佬佬族的阳戏。众所周知,阳戏是一种民间流传的戏剧,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为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来看看佬佬族阳戏的特点和意义。

阳戏是西南省流行的地方戏剧。广泛流传于重庆、湖南、贵州、湖北等省市农村。汉、土家族、苗、侗、白、回、瑶、壮等民族生活在那里,留下了大量巴、楚、湘、黔文化的余绪。少数民族灿烂的文化给阳戏带来了特殊的艺术滋养,踩堂戏或者诺堂戏都给阳戏带来了特殊的艺术滋养。哥哥阳戏是庞大体系的一个分支。

以贵州省正安县市坪乡为中心的佬佬族阳戏,其造型、表演、声腔、台词等都与汉族阳戏相似,具有正安县的地方文化特色。

可追溯性来自四川。市坪镇龙坪村田村组村民第五代阳戏掌坛老师李兴泉表示,据说贵州冯万春、冯寿春、冯戏春三兄弟去四川做生意。由于管理不善,他们不能再留在四川了。然而,他们几乎失去了回家的所有费用,所以他们不得不在四川徘徊。

有一天和朋友聊天,知道阳戏。三兄弟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许下了阳戏的愿望,希望菩萨能展现自己的精神,帮助三兄弟走出困境,把愿望的日期和事项带回老家告诉父母,请人设坛。

看到离三兄弟还愿的日子越来越近,不仅三兄弟回家也没有希望,连生活都成了问题。就在三兄弟焦虑的时候,三个手里拿着金鞭,骑着高马的彪形大汉来到三兄弟面前,让三兄弟拉着马尾回家。焦急的三兄弟依言拉着马尾,很快被三个彪形大汉带回家。

当三兄弟回到家时,这是他们还愿的日子。家里有一个唱歌的世界,说他们帮助他的三兄弟还愿。奇怪的是,三个带他们回家的大人物看起来和三个菩萨一模一样,他们崇拜堂屋香案法坛。此后,阳戏从四川传入贵州。

虽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贵州阳戏的根源探索不能提供理论依据,但就市坪阳戏而言,从李兴权老人那里了解到,田村阳戏有300多年的历史,从谢坝乡东丽村冷水渠组传入市坪,200多年也经历了四代,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

由于文化大革命,第四代掌坛师未能将其传承给李兴权,再加上十年的浩劫动乱,阳戏被搁置。然而,为了弘扬家庭传播的阳戏,李兴权继续传承下去,他向市坪街的申作清先生学习了法坛,并向市坪村石沟平组的张圣贵学习了相关的戏剧舞蹈,最终传承了断代的田村阳戏。今天,市坪阳戏只有田村卫家。

表演继承于市坪的阳戏。借助神话传说中“三圣祖”的神威,以舞蹈的形式,以川剧和地方灯笼剧的歌声,通过演绎神话传说,帮助许愿者实现夙愿,避免邪恶。

在歌剧开始时,他许愿人们先杀猪,切一个小嘴,只拿出内脏,就像一只全猪(整头猪),把它放在砧板上,然后戴着花冠,拿着刀,令牌掌坛师吹响了牛角,招募了已故的法师和掌坛师。然后举行祭坛,邀请川祖、土祖和神圣,向炉王致敬,最后根据事先确定的事项依次演练相关剧目。

阳戏的剧目取决于许愿人的许愿情况。一般来说,它们在晚上折叠,包括一夜歌唱和三天三夜歌唱。演唱剧目和时间发生变化,演唱人数也应相应调整。唱阳戏的人数比普通的诺坛多,至少7-8人,多则9-16人。

唱了一晚上的剧目包括:开坛礼请引神童子、引神土地、财神、拆猪领畜、降龙、五圣登殿、四夜运输、勾簿、祭爷爷奶奶、祭猪头神、合瘟造船。唱了三天三夜的人,除了唱完上面的戏剧,第一天开坛的时候应该唱二郎神桃山救母,第二天唱土祖张杰碧山降猴,第三天封坛唱药王。

为了增强阳戏的神圣感和神秘感,唱歌时通常会有很多道具放在行李箱里备用,行李箱里有唱歌时的香案(悬挂式)、佛衣、佛衣、菩萨、龙套、脸壳(面具)等。据市坪乡村阳戏班掌坛师介绍,田村阳戏班有20多件佛衣、圣人脸壳(面具)、药王菩萨、川祖菩萨、土祖菩萨、太子菩萨等。各有一尊天门土地,引神童子。

特别是天门土地和神童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可见阳戏在我乡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神圣和崇高。

苗乡佬佬族人心目中的“快乐之神”化身,既慷慨又吝啬。据传,所有许愿人真诚许下的阳戏愿,只要许愿人达到某种愿望,后备办三牺六礼,设坛唱歌,“快乐之神”就很有效,不仅许愿人家万事大吉,祝寿安康,还可能遭遇厄运。即使求神拜佛也无济于事,直到许愿人履行诺言才罢手。虽然这是谣言,但这种谣言已经根深蒂固于苗乡孩子心中不随便许下阳戏的愿望。

这一说法是否得到证实并不重要,因为它毕竟有一些封建迷信。然而,这一谣言证实了苗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苗乡儿童的传统美德。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