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何要将决战地点选在城濮?

  鲁国支持楚人对齐的军事行动。鲁国不会错过任何削弱齐国的机会。现在看来,唯一能阻止楚人称霸中原的就是山西高原中的晋国。认识到宋襄公的“仁义”之风,让他排在“春秋五霸”之列的人,大多认为晋国之所以帮助宋国,是因为齐桓公重耳在他19年的流亡生涯中受到了宋襄公的礼遇(当时洪水之战刚刚结束),所以他帮助宋国在登上君位后对抗楚国。下面有趣的历史小边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事实上,这种想法有点过于情绪化。对于真正的政治家来说,每一个决定都不会简单地情绪化。楚国在重耳流亡生涯中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否则重耳也不会对楚人做出“退三舍”的承诺。事实上,晋文公当时的承诺表明,晋楚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不失原则的承诺,确实比他的兄弟晋惠公对秦穆公做出不可完成的承诺(割让河西之地)更有远见。

  正如楚国采取“围宋救郑”的战术一样,晋国并没有直接对宋国进行救援,而是攻击了楚国在河济平原的盟友卫国。攻击卫国成功后,立即向南穿越济水,解决了济水南岸楚国的另一个盟友曹国。如果按照正常情况发展,晋楚最后的决战应该在济水以南的中原。

  然而,晋文公最终选择了河济平原中心的一个叫“城濮”的地方。春秋两季,河与济之间还有一条重要的河流,叫濮水,而“城濮”的位置就在濮水之南。

  事实上,濮水更像是济水的支流。在后来的历史中,濮水的一些河流确实被视为济水的一个分支——北济水,我们在春秋时期确定的济水被称为“南济水”。由于黄河和济水在历史上多次变道,很难找出这两条河流在每个时期的干流是什么。对我们来说,大致了解它们的方向就行了。

  简单来说,河南省濮阳市位于濮水之北,河水之南(春秋时期的河流),水北为阳,濮阳的名字也来了;山东菏泽市位于濮水之南,济水之北(南济水)。当二水到达泰沂山时,它共同形成了一个大野泽。

  晋文公选择从济水以南的曹国(现山东定陶地区)退到濮水以南的“城濮”(现山东省湮城县临濮镇)。从表面上看,它是为了遵守楚王“退三舍”的承诺(一舍三十里,汉以前,一里约415.8米。三舍相当于现在的75华里)。事实上,晋军这种撤退,一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二是与前来支援的秦齐军会合。

  齐国和晋国联手对抗楚国很容易理解,因为在晋军到来之前,齐国正在河济平原的突出部门古邑遭到楚军的攻击。秦穆公一直希望秦军与晋军结盟,共同寻找中原。当然,当秦国有意识地有机会独自在中原创造一个世界时,秦晋的优势仍然成为秦晋的霸权。这一变化将在下一场“萧之战”中详细解释。

  如果仔细测量曹国与城濮的距离,其实不止75华里,120华里左右。但是,所谓三舍之数,不用太仔细研究。多退一点,晋文公似乎是个守信的人。表面上看,晋文公选择驻扎在濮水南岸,有一场背水战争的气势。但事实上,晋国当时并没有这样的决心。

  所谓背水一战,需要自烧渡船来表示决心。晋国选择驻扎在城濮这个重要的渡口,正是因为刚刚登上君位的晋国,没有足够的信心战胜军锋正盛的楚军。如果晋军在城濮战败,他们可以迅速渡过濮水,然后将濮水北向西延伸至黄河。河北平原有一个渡口叫“棘津”。晋军从那里渡过黄河,进入河济平原。

  晋军军号行动的进军路线应先从“太阳渡”(即被摧毁的南北郭所在地)南渡,然后将黄河南岸向东延伸至洛阳盆地,再通过孟津北渡黄河进入河北平原(孟津是武王伐周渡河时洛阳盆地进入河北平原的主要渡口)。如果晋军被“棘津”击败并退入河北平原,他将能够按原路返回晋国总部(临汾-运城盆地)。

  如果从拯救宋国或与楚军作战的角度来看,晋军走的路线并不是最经济的。最直接的路线应该是第一次穿越黄河(太阳渡),然后沿着黄河南岸穿过洛阳盆地,穿过虎牢关,进入中原,直到宋都“商丘”与楚军作战。问题是,这条路线必须由郑国控制(即郑国灭东郭的战略要地,在郑国第一节进行了分析)。

  “城濮之战”的原因是宋国从东向西进攻郑国,楚军以救援盟国郑国的名义围攻宋都商丘。因此,如果晋军走这条路线,实际上是必须与郑国作战的。即使取得胜利,宋国也早已被楚军摧毁。因此,晋军采用的这种“曲线救宋”方法,在战术上是非常合理的。晋军撤退三舍后,似乎背水一战的布局方式也为自己留下了足够的后路。

  晋军联合秦齐军在城濮布阵时,楚军还将进攻齐地“谷邑”的军队调回,与围攻商丘的军队会合,渡过济水,准备与晋军决战。对于这场战役,应该说晋楚两军都没有必胜的把握。若从整体实力来看,势头正盛的楚国,应略占上风(还有淮河流域的陈、蔡军)。问题是楚王远在南阳盆地等待消息,面对三大强国的阻击,他也缺乏信心。因此,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援军支援。

  最终的结果是,晋军险胜楚军,楚国暂时推迟了统治中原的时间。直到21年后的公元前611年,“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才再次向中原扩张。经过多次与晋国的战争,他终于在公元前597年在“英雄之战”中击败了晋军,从而统治了新的“盟主”。

  “英雄战争”的位置是晋军上次绕过的战略要地——“虎牢”地区。那一次,楚军首先摧毁了再次附属于晋国的郑国,然后与渴望东出中原、维护主导地位的晋军进行了决战,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应该说,晋文公在位仅九年,就偶然击败楚国成为新的霸主。但就晋国当时的实力而言(临汾-运城两盆地的整合已经完成),进入中原称霸是很自然的。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以及楚庄王死后登上历史舞台的晋景公、晋悼公,都曾称霸过一段时间,甚至被列入“春伙五霸”候选人名单。

  与晋国风光无限相比,位于晋国后方的秦国不愿意一直被压制。秦穆公之所以在赢得“韩原之战”后,仍然希望把重耳扶上君位,以维持所谓的“秦晋之好”,无非是看到晋国的整体实力比秦国强,暂时不愿意与之全面对抗。秦穆公在与晋国联盟进入中原的过程中,也期待着有一天成为新的霸主。年纪大了的晋文公并没有让他等太久,在他去世后,秦国的机会终于来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