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贾谊的一生是个悲剧?他经历了什么?

贾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一生被人们称为悲剧。贾谊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他成功进入朝廷任职。然而,他的政治理念与当时的统治者相左,他主张变法改革,力图改善国家状况。然而,他的建议遭到反对派的压制和忽视,最终导致他的政治生涯遭受重大挫折。贾谊忍受了被贬谪多次,甚至被迫离开京城,最终在边远地区逝世,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与不公,因此被视为悲剧。

  贾(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作家,世称贾生。下面有趣的历史小边将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从贾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理解一个道理:做人,应该宠辱不惊,人对你好,要过得去,人对你不好,也要过得去。

  贾谊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但他太生气了。如果贾谊的才华运用得当,他应该能够成为汉朝开国以来唯一能真正与萧何并驾齐驱的人物。

  不幸的是,贾谊这个人经历太浅,经不起事,有文人的缺点,情绪太丰富,多思多虑,最后被自己误解了。

  贾谊生于公元前200年,来自河南洛阳。他从小就很好学。他是汉朝三朝总理张苍的学生。张苍师是著名的儒家荀子,所以贾谊也是儒家学者。

  贾谊年轻时,才名传遍河南,河南郡守吴公听说,就叫贾谊为谋士,为吴公管理河南出谋划策,吴公十分重视贾谊。

  在贾谊的帮助下,吴公很好地管理了河南。当时,有人称赞河南吴公治平世界第一。吴公是贾谊的第一个伯乐。贾谊和吴公关系很好。吴公看到贾谊很有才华。如果他屈居一方,他就埋葬了贾谊的才华,所以他向文帝推荐贾谊。

  如果吴公当时不推荐贾谊,贾谊很可能会守护河南,帮助吴公治理河南,教书育人,名扬天下。贾谊虽然可能没有出头之日,但也会有好的结局,所以有时候会造就人。

  有时候年轻成名不一定是件好事。

  在吴公的介绍下,文帝首先任命贾毅为医生,负责整理文件和皇帝的咨询。文帝刘恒与贾毅接触后,发现贾毅真的很有才华。他对政治事务的许多看法都非常新颖,总是关键。

  贾谊任博士才一年,就被提拔为太中大夫,即负责建议的文官。

  因为贾毅的老师是张苍,当张苍担任总理时,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作为一名学生,贾毅认为有一天,他必须改革汉朝,实现教师的愿望。

  事实上,作为前总理,张仓可以向皇帝推荐他的学生,但一方面,贾毅太年轻,经验浅薄。另一方面,张仓认为,从当时的朝廷情况来看,贾毅可能无法应付各种复杂的关系,所以他放弃了贾毅。

  没想到转来转去,贾谊还是入长安为官,时也命。

  此后,贾谊一上任就开始为汉朝改革提出建议。

  贾毅认为,前太卿孙叔通制定的礼法制度还有改进的余地。他从礼法制度入手,进行了改革,向文帝献上了《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为基础,以五行理论为辅助,将儒学与五行相结合,设计了一套汉代礼仪制度,倡导“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制度、兴礼乐”

  由于当时文帝刚刚继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所以没有采纳,但文帝还是很认可贾谊的提议。

  贾谊才21岁。

  一年后,贾毅看到文帝担心民生。当时,人们过着艰苦的生活,一个接一个地做生意,没有人种植土地。虽然国库越来越丰富,但粮食储备也是民生的基础,所以他开始研究如何让农民发展农业。

  经过研究,贾毅认为,国家应该限制商家的发展,重农抑商,发展新的耕作技术。每个家庭都必须支付一定数量的粮食,以加强粮食储备。这一次,文帝采纳了贾毅的建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农业改革不久,贾谊又有了新的建议,正是这个建议,使贾谊被贬废。

  贾毅向文帝提出,诸侯王势大,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式。如果诸侯王留在长安,与朝臣形成政治联盟,皇权将受到限制,诸侯王应回到各自的封地保卫一方。

  正是这个建议插入了诸侯和一些朝臣的心中。江侯周波、灌婴、东阳侯、冯静等人特别反感贾谊的提议,因为他们要么是一个诸侯,要么是涉及到诸侯的利益。当然,他们会拒绝贾谊的建议。

  但他们知道,虽然这个提议对他们自己没有好处,但对文帝有好处。作为一名大臣,他们不能触及皇帝的厄运。他们以弹劾贾毅为借口“年轻初学,专欲善权,乱七八糟”。简言之,他们还年轻,不懂事情,所以他们想抓住权力做事情。这不是什么都不做的吗。

  文帝知道周勃和其他人的想法,并想采纳贾毅的建议,但他只继承了几年,许多权力还没有掌握在手中。如果不管周波和其他人的反对,许多政治命令都无法实施。

  在压力下,文帝只能牺牲贾谊,把贾谊贬到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

  贾毅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所以他成为了政治的受害者,但他一路跋涉到长沙。一路上,贾毅百感交集。他路过湘江,写下了《吊屈原赋》,借此机会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后来文帝怀疑周勃谋反,将周勃下狱。贾谊认为周勃没有勇气,于是向文帝求情,礼待周勃。薄太后求情后,文帝释放了周勃。

  周勃之前弹劾过贾谊,贾谊完全不在乎,还为周勃求情,以德报怨,可见贾谊的心胸确实很有人可比性。

  再过几年,文帝完全掌握了朝局,灌婴已死,将周勃等人罢免。再也没有人能控制文帝了,文帝把贾谊召回北京。

  然而,短短几年后,贾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对老庄的生死祸福和鬼神表示了深深的感情,没有当年一心一意改革的赤子之心。

  文帝和贾谊彻夜畅谈,没有改变贾谊,所以汉文帝没有强迫贾谊,而是把贾谊送到梁国,做梁怀王的太傅,把小儿子刘吉托付给贾谊。

  梁地离长安很近,如果文帝需要,可以随时召回贾谊。

  贾毅在梁国也没有忘记为文帝分忧解难。他多次写《治安事件》,讨论匈奴侵边、制度疏远、诸侯王悟凝三个问题。他建议文帝收回政权,治理国家。

  贾谊的文章文笔流畅,字字锦绣,文帝很欣赏,但文帝还是觉得时间不符,所以没有采纳。

  公元前173年,淮南王刘昌被告谋反。淮南王死在去长安的囚车里。文帝认为,在他发现自己是否真的谋反之前,他强迫弟弟死去。他非常内疚,把刘昌的几个儿子封为诸侯。

  贾毅看到这位文帝,建议文帝不要封侯刘昌的几个儿子。一旦封侯,他就会鼓励诸侯的力量。他带着刘昌的几个儿子长大了。他知道他的父亲是怎么死的,他可能不记得文帝的善良了。

  出于愧疚,文帝没有听贾谊的话,坚持把刘长的几个儿子封为王。

  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刘吉发生事故,坠马而死。贾谊认为他辜负了文帝的信任,一年后他抑郁了。

  贾谊很有才华。他遇到了他的第一个贵族吴公。从那时起,他在世界各地都很出名。当他遇到文帝时,他只能说有一半的贵族,因为虽然文帝欣赏贾谊,但十个人只采纳一两个关于贾谊的建议,重要的建议总是被采纳,这导致了后来的灾难。

  贾谊和文帝真的不算君臣相得。

  此外,贾毅真的不知道朝廷里那些曲折的关系,所以他冒犯了这么多人。后来,他因为太内疚而沮丧。他只有33岁,失去了生命。这真的是不明智的。

  贾谊一生中经历过两件最大的事情,一件是他被贬,另一件是梁怀王的死。如果他被普通人取代,这只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他会过上美好的生活,但对贾谊来说,这只是晴天霹雳。根本原因是贾谊太玻璃心了,从小就太顺利了,经不起风雨。

  这就是贾谊的一生。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