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一词是什么意思?关于国庆节有何演变历史?

  国庆节是一个国家为纪念国家本身而设立的法定假日。它们通常是国家独立、宪法签署、元首诞辰或其他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有些是国家守护神的圣人节。今天,中国国庆节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10月1日。所以下面有趣的历史小边将为您带来关于国庆节的详细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演变历史

  “国庆”一词,本来指的是国家的节日,最早出现在西晋。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西晋文学家陆机曾记载“国庆是独一无二的,主忧是无害的”、中国封建时代和国家的节日活动,太多了皇帝的登基和诞生(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因此,在中国古代,皇帝即位和诞生被称为“国庆节”。今天,国家成立的纪念日是国庆节。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了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的决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庆庆典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国庆节都举行大型庆祝活动和阅兵式。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改革国庆制度,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此后,从1960年到1970年,每年的国庆节都在天安门广场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但没有阅兵。

  从1971年到1983年,每年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园林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没有群众游行。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于1984年国庆35周年举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国庆节以其他形式庆祝,国庆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不再举行。1999年10月1日,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在国庆50周年举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举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国庆。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庆节共有15次阅兵。1949年至1959年11次,1984年35周年,1999年50周年,2009年60周年,2019年70周年。

« 上一篇
下一篇 »